传奇名将郭子仪并不传奇,他只是被世人神话了

郭子仪是唐朝中兴名臣,他功高盖主,却历仕四朝而不倒,很得皇帝的信任。郭子仪为人谦逊,对待手下士兵尤其宽厚,手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命。后来的德宗皇帝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尚父”,可见其威望之高了。

郭子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所以他的故事也被很多民间的曲艺所吸纳,比如他早年得到李白推荐而当官,后来上书为李白求情的故事(当然这故事是不太可信的)。不过,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事儿,这使得郭子仪简直成了神,单枪匹马,便说服回纥十几万大军退却,还反过来帮着唐军攻打吐蕃,真是神乎其神。

▲郭子仪。图源网络

故事里说的是,郭子仪手下的大将仆固怀恩,因为不满朝廷的封赏,所以纠合了吐蕃、回纥(又称“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数十万军队,进逼长安。当时因为情况紧急,长安都戒严了。好在仆固怀恩得了急病死了,叛军群龙无首。这时候,郭子仪挺身而出,主动去劝说回纥掉转头来攻打吐蕃,并且,为了取得回纥的信任,他是单枪匹马去的回纥大营——毕竟朝廷和回纥现在是交战双方,敢这么去对方的地盘,最后还把事儿办了,这真的是只能用传奇来形容了。

翻阅新旧两《唐书》中郭子仪的传记,与此记载大致相同,似乎史书的编撰者,也认同了这种传奇的说法。不过,有一个细节是很可能被人忽略的,那就是,作为史书中很少几位有单独的个人传记的将领(统帅),史官对于郭子仪的评价,恐怕是一边倒的赞美,这其中,可能会用上一些“曲笔”,或者,就算不“曲笔”,也可以用真相来突出主角的光环。

其实验证这个想法很简单,因为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相关的事件,在新旧《唐书》(特别是《新唐书》)很多地方都有记载,只要阅读之后进行相互的比较就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郭子仪。图源网络


事实上,在《新唐书》中,与郭子仪退回纥相关的记载,至少出现在《郭子仪传》、《仆固怀恩传》、《周智光传》、《吐蕃传》、《回鹘传》这些篇目中,而除《郭子仪传》外的四篇,都有一个明确的记载——当时仆固怀恩死了,叛军群龙无首,没人能协调吐蕃、回纥之间的关系,而双方本身就有矛盾。也就是说,并不是郭子仪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回纥掉转头攻打吐蕃,而是双方本来就不是一个鼻孔出气。

进一步阅读史料,可以在传记中看到一条记载,在“郭子仪退回纥”事件之前,周智光率军在澄城大败吐蕃军队,缴获了一大批军用、民用物资(牛羊万数)。

在周智光击败吐蕃之后,回纥萌生了想要背叛吐蕃、联合唐朝的想法,于是,先行派出使者去和郭子仪接触。

注意,这儿很明显,郭子仪至少是在确定了回纥想要背叛吐蕃的消息之后,才和回纥接触的,而他去找回纥谈判,至少没什么生命危险,也就谈不上无所畏惧了。

至于新旧《唐书》中郭子仪的本传提到,郭子仪出现在回纥人面前的时候,对方很惊讶,说什么“如果您还活着,我们就不会跟着来了”之类的话,这无非是想突出郭子仪的威望之高,而实际上是不可信的。

这些话,职场上、商场上的人太熟悉了,不过是虚与委蛇而已。对于回纥这样一个以商业活动为主的民族,这种场面话,当然是信手拈来的。

事实上,当时郭子仪之所以能退回纥,兼且让回纥为自己所用去攻打吐蕃,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周智光先大败吐蕃军队,这对回纥是一种很强的震慑,同时让他们看到了吐蕃的软弱可欺;

第二个就是吐蕃和回纥之间本身就有的矛盾了。

而在之后的谈判中,郭子仪也正是利用这两点,成功地说服回纥,为自己所用,掉转头去打吐蕃。

▲免胄图。图源网络


当然,郭子仪在和回纥谈判的时候,认准了回纥来打仗的目的,他们就是为了钱,对土地没啥兴趣,所以,郭子仪就忽悠他们——看!吐蕃的物资有多丰盛,牛羊成群、绵延几百里啊!这样一张支票,对回纥来说实在是太诱人了,而周智光的大胜,让回纥看到唐朝的实力,也让他们看到欺负吐蕃这个软柿子,比碰唐朝这个钉子,要轻松多了。

两相比较之下,回纥当然就答应了和郭子仪合作——共同对付吐蕃。

史官们为了突出英雄人物郭子仪的光辉事迹,有意无意地省略了他和回纥谈判的前因后果,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神化的结果,使得郭子仪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异常高大。

不过,只要参考相关的传记,就能发现史官们为了突出中心人物形象,而作的一些取舍,而这些,才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李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