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日系车接走了?

最近,围绕今年前4个月韩系车和法系车相对较为失意的销量表现,业界给予了很多的分析,而核心都聚焦于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市场份额的原因以及这部分市场份额到底去哪儿了。

虽然市场份额的变动是看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去哪的关键,但也千万不要忽视销量基数的影响,自主品牌的接盘力度并不小。

这两天最新的一篇关于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去哪儿的文章分析认为,日系车才是最大的接盘侠。而其依据就是看市场份额的变动。根据其分析的数据,中国品牌今年前4个月的市场份额仅同比增长了0.71个百分点,占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还不足20%;而日系车今年前4个月的市场份额则同比增长了2.52个百分点,占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近70%。但实际上,除了这个市场份额的变动,我们也需要关注销量基数的影响。

今年前4个月,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虽然仅同比增长了0.71个百分点,但绝对的销量净增长约达到了17万辆,德系车销量净增长了约7万辆,日系车销量净增长了约23万辆,美系车销量净增长了2万辆,德系车销量净减少了约18万辆,法系车销量净减少了约7万辆。

由此可见,虽然在市场份额增长方面,中国品牌和德系品牌表现不如日系车明显,但由于中国品牌和德系品牌的绝对销量规模相对较大,其较小的市场份额增长,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销量净增长。因此,单纯以市场份额的变化来判定说日系车接了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市场份额的70%,理由并不充分。

从绝对销量的增减情况来看,日系车和中国品牌对于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销量接盘力度是最大的,德系车则为其次。

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市场份额的原因,自身实力并不差,关键是竞争对手中国品牌成长太快,日系车实力太强。

客观的讲,从综合实力的角度,无论是韩系车还是法系车,相较于中国品牌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这也是业界所公认的。但为什么韩系车和法系车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威胁会越来越大呢?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韩系车和法系车的品牌溢价能力多年来没有实质性提升,挤入合资品牌第一阵营的目标始终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是韩系车和法系车市场和产品策略确实还有提升之处,诸如韩系车的多代同堂策略确实需要依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有相应的调整,法系车也需要进一步的谋求满足中国汽车市场所独有的需求特征。

而除了上述自身方面的原因之外,中国品牌近几年快速提升的产品力也是导致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品牌产品力相较韩系车和法系车目前也并没有形成优势,甚至于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中国品牌的产品力已经达到中国消费者认可的层级;而与此同时,韩系车和法系车又将挤入合资品牌第一阵营的战略不放,使得在产品售价方面,始终不愿意与中国品牌直面竞争,也因此让中国品牌相较韩系车和法系车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在产品力提升与价格有一定优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天平显然会开始从韩系车、法系车向中国品牌这边倾斜。

除了中国品牌来接盘韩系车和法系车丢失的部分市场份额外,日系车的接盘力度显然同样不小,甚至更大。而日系车相较于韩系车和法系车,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层面都是有比较优势的,虽然相对的产品售价更高一些,但消费者是愿意买单的。特别是在这几年,日系车为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而强化了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造型设计以及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等方面的相应策略,更是让消费者对于日系车的偏好有明显提升。

韩系车和法系车的综合竞争力仍有比较优势,关键是要有更为务实和明确的市场策略。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韩系车,还是法系车,至少相较于当前的中国品牌来讲,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是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我以前也曾提出,韩系车和法系车等合资品牌第二阵营,如果能将竞争对手向下锁定为中国品牌,凭借更务实的价格和相对有竞争力的产品力优势,以及更进一步的满足中国消费者独有的消费需求,就能实现产销的回升,同时也能通过更大的产销规模还确保同样的甚至更好的利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