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人口变化解读“三家归晋”的真实原因

一直以来,很多三国迷都在讨论一个热衷的话题:如果能改变三国的某件事,那么三国最终的王者还未为知也!

在这个大话题下,一切的可能性太大了。比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街亭之战,如果马谡听了王平的建议在山下下寨,不被张郃切断水源,守住街亭,那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有可能攻占魏国的三秦之地,创当年汉王刘邦的不世之功。

子午谷奇谋,如果诸葛亮能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说不定蜀国能以最小的损失谋取最大的利益。对于国力远小于魏国的蜀国,不失为一种翻盘的契机。

关羽失荆州,如果关羽不丢掉荆州这块进攻曹魏的最佳宝地,蜀国从两面进攻曹魏,胜算要大得多。

猇亭之战,如果刘备不攻打东吴,保存蜀汉的有生力量,然后和东吴结盟,共同对付曹魏,三国之间的实力也不会悬殊那么大了。

猇亭之战示意图

像这样的假设太多了,看上去似乎都有可能向我们想象中的方向发展。不过我却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太主观了,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

《三国演义》作为提起我们对三国的兴趣,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书。但是要从《三国演义》中还原三国真实的历史,是万万不够的。

当我看了《三国志》和《晋书》后,我才发现:其实,对于一个问题,当我们无法从一个角度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三国的最终结局,我从三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角度找到了答案!据记载:

蜀汉在公元221年刘备建国的时候,人口是90万;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人口是94万。蜀国由于连连战乱,人口损失较大,这个增长率是不正常的。

孙吴在公元242年的时候,人口是240万;公元280年灭亡的时候,人口是230万。孙吴的人口增长率居然呈负增长,可能与战乱及人口流亡有很大关系。

曹魏在公元263年灭蜀汉的时候,人口是443万(不包含蜀);在公元280年西晋(司马代魏)建立的时候,人口是1616万(包含蜀、吴)。除去孙吴投降过来的230万,以及蜀地的人口242万(按晋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计算得出,设未知数:x=蜀地公元280年人口,列方程:x/94=(1616-230-x)/443),那么此时前曹魏的人口为1144万。

顺便可以计算得出,灭蜀以后曹魏的人口年增长率约为:6%。这个数字是现在的10倍!

按照以上数据推算:

三足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时(公元221年),魏国人口?万;蜀国人口90万;吴国人口?万。

蜀国灭亡时(公元263年),魏国人口443万;蜀国人口94万;吴国人口(预计)200万。

吴国灭亡时(公元280年),前魏国人口1144万;蜀国人口242万;吴国人口230万。

一目了然,魏国人口处于明显优势,吴国第二,蜀国最少。这与他们灭亡的顺序刚好相反。充分说明:打仗比的就是综合实力,并不是靠一些微观因素就能改变自然规律。

魏国地大物博,人口及经济优势明显高出吴、蜀一大截,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情。要说某些因素真能影响三国,也仅仅是延长统一的时间而已。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