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提修行更不出家,却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红楼梦》以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开篇大有深意,作者自云: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整本书中,一僧一道就如同“人间指南”一般,时不时就出场一回,为世人指点迷津。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甄士隐是听了《好了歌》出家的,香菱的命运是一僧一道说出来的,宝钗的冷香丸、宝玉的通灵玉、黛玉病中“不许见哭声”的忌讳……无一不是和尚道士透出的消息。可惜,除了这几位仙师真人,滚滚红尘中另有一些出家人,却是形形色色,“各显神通”。

清虚观中的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被皇上封为“终了真人”。

这老道一见到贾母,先是一顿奉承,接着就送礼,金的玉的都有,“皆是珠穿宝贯,玉琢金镂,共有三五十件”。这还不算完,他还想做“月下老人”给宝玉提亲----这位“终了真人”对红尘中事如此热心,真不知道他“终了”了些什么。

王一贴也是道士,他自己就说自己是个糊弄人卖假膏药的----倒是直率。

最离谱的是水月庵那个老尼姑,为了贪图银子和面子,“智激”王熙凤,活生生拆散一对鸳鸯,害死两条人命!----真是罪过!修行这两个字,竟遭荼毒了。

说到修行,大观园中也有两个人颇值得一说:宝钗和妙玉。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那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来到宝钗的屋子,没料到外面奇草仙藤异香扑鼻的蘅芜苑,里面竟然“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让人乍一看,还以为到了什么寺什么庵,哪里像是“丰年好大雪”皇商薛家千金的闺房?

像宝钗这样一个“冠压群芳”金尊玉贵的小姐,喝杯茶就是用个“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古董珍玩也不过分吧?

或者用个绿玉斗也配得起身份,最不济也得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啊?

可偏偏这些物件全部出现在妙玉修行的栊翠庵,真是有趣!

“你的屋子里有着你的气质”,这句话果然不错。

妙玉出家并非自愿,有人说她“云空未必空”,其实她何时说自己“空”了?

中秋夜联诗,她嫌湘云和黛玉那联“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太颓丧了,说道“若……且去搜奇捡怪,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一个“闺阁面目”就把心里的底子露出来了。

她的出家是出于无奈,至于“修”这个字就不必较真了。

虽然也打坐,虽然也念经,那只不过是形式。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栊翠庵品茶一回里,妙玉提前打听到贾母不喜欢六安茶,笑意盈盈地亲自奉上了老君眉----这种茶白毫银针,香馥味浓,又名“仙茶”,冲这名字,贾府的老祖宗就会喜欢,而且还能消食解腻,对于“才都吃了酒肉”的老太太来说真是太相宜了。

可是一转眼,她就动了气:“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为何?因为这珍贵的茶杯被乡下贫婆子刘姥姥给“玷污”了!

刘姥姥就那么让人讨厌吗?她不过就是出身贫苦,言语粗陋。连怡红公子都心生怜悯代其求情,妙玉这才吐口把杯子给了刘姥姥,还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这几句话,怎么竟有些“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的夏金桂的腔调?出家人何来这等分别心?

“真正的修行,是让每个靠近你的人都感觉到舒服”,可惜妙玉不懂。

李纨喜欢栊翠庵的红梅,却让宝玉去讨,因为“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做嫂子的又不放心宝玉一个人去,想派个人跟着,下面的情节就很有意思了----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看来给宝玉用绿玉斗喝茶的那点小心思已经尽人皆知了,她却自己掩耳盗铃,自称“槛外人”给宝玉写生日贺卡,用的是一张粉红色信笺----一个顶着三千烦恼丝躲在寺庙中的女孩儿家,寂寞得够够的了,总会忍不住透出些“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式的欲说还休。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再看宝钗。

湘云说过“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湘云是贾府的常客,她来了,贾母是让凤姐另安排一处给她住的,可她却执意要和宝姐姐住在一起,宝钗哪来的这么大魅力?

宝姐姐的学识在众人之上,香菱都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

能让贾政夸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宝钗却从不自矜,她“罕言寡语,自云守拙”,不经意间露出来的那些才学就已让人叹服了。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了,宝钗轻轻一笑,说出了六组慧能的典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委婉地告诉他,你离了悟还早呢,快快收了心吧。

老太太要惜春画园子图,惜春愁得不要不要的,宝钗给列出了几十样画笔颜料粗碟子细碟子的“采买单”,在这之前,谁见过宝钗谈起过画作?如若不懂,又何来这些指点呢?

见黛玉痼疾不愈,宝钗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这一套医学理论,比那个给晴雯的感冒药里加了枳实、麻黄的孟浪大夫高明多了。可谁又听宝钗说过自己通药理?

探春的秋爽斋“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黛玉的潇湘馆,让刘姥姥误以为是哪位哥儿的书房----各人的喜好无不在生活中夹带出来。只有宝钗,她那“雪洞”一般的屋子里,谁也看不出什么来,却是深不可测。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黛玉在老太太、太太面前无意中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酒令,宝钗听得出这句话出自禁书却不动声色,等大家散了后,背地里才委婉地提醒劝诫黛玉。

黛玉铭感五内,自此视宝钗为知己,忍不住对她吐露心声:“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这一次让才情极高的黛玉心服口服的并非宝钗的博学,而是她的大度和体谅。

湘云要做诗社的东道,宝钗看着这个顾头不顾尾的傻丫头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心里却暗暗替她盘算:“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番话说得湘云醒过腔来,傻眼了。

宝钗有心替她办个螃蟹宴圆了这场事,话却说得十分谨慎,生怕伤了她的自尊:“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人情练达即文章,得当周全才是最好的气质。

相比于妙玉自己喝过的茶杯砸碎了也不能给人,宝钗情愿拿出自己新做的衣服来给投井自杀的金钏做装裹----心底无欲,哪那么多忌讳?

金钏之死王夫人脱不了干系,她劝解姨娘的一段话成了“抑钗派”一直以来的诟病,可是斯人已逝,何苦再让活着的人心存死结?

“世间人皆苦”,宝钗无非想帮心怀内疚的姨娘抽去一丝心中的苦味而已。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除了人情练达,还需世事洞明。

王夫人要买人参给凤姐配药,宝钗深知参行的“把戏”,劝姨娘且住,她亲自跑一趟和哥哥说,找参行兑二两不掺假的原枝好参来。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姑娘,怎么会如此清楚外面的行情?

只因为爹爹早亡,母亲年迈,哥哥又不成气候,她不得不放下诗书,“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原来打点好眼前的生活,比不切实际的向往诗和远方更加重要。虽然有宝钗帮忙,王夫人还是不能释怀,长叹道:“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来家里有好的,不知给了人多少。这会子轮到自己用,反倒各处求人去了。”宝钗一句话让时常念经的王夫人心门大开:“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谁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动人处并非无情,而是爱天下众生的大情。

所以在刘姥姥吃饭时故意卖乖逗笑,鼓着腮帮子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时,众人都笑得抬不起头来,唯独宝钗并不失态----眼前的滑稽源于生活的窘迫----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牡丹花一般的宝姐姐“从不爱花儿粉儿的”,哥哥要给她做衣裳,她也拒绝了:那些还没穿遍,又做什么。她对自己的事无任何欲望,心里却总不忘周全他人。

薛蟠从南方去了一趟,带回来的土物她挨门送到,连不招人待见的赵姨娘也得了馈赠。贾环是众人眼中的“小冻猫子”,人人不拿他当一回事儿,只有在宝钗眼里,环儿才和宝玉并无分别。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宝钗曾对黛玉说“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这是实话,她有母亲需要陪伴,有家事需要料理,她清楚最应该做的就是勤勤恳恳做好眼前这些事,在做事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行。

京戏《追鱼》的结尾有这么一段对话,

观世音问鲤鱼:“不知你愿大隐还是小隐?”

鲤鱼回问:“大隐怎的,小隐何来?”

观世音回道:“大隐拔鱼鳞三片,打入凡间受苦,小隐随吾南海修炼,五百年后,得道登仙。”

我们都以为随菩萨修行是修行,原来比之级别更高的修行却是在人间的修行。

释祖说过: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修行只在心头,哪里在于任何形式中?

宝玉动不动就喊着要“做和尚去”,妙玉虽然身在佛门,却心在红尘。清虚观、水月庵里那几个道士尼姑就更是离谱儿。

只有宝钗,将“众人皆重我独轻”的态度贯穿于生活之中,她不提修行,更不出家,却早已“莲塘无主自开花”。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林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