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有什么样必注意的禁忌?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天国人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

以此来庆祝这个节日。

那么,端午节是如何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禁忌?

古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图)粽子。图源网络

1端午节的由来

一提到端午节,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就是爱国诗人屈原。但端午节真的和屈原有关系么?

端午节最迟在西晋便已出现。被我们因“周处除三害”故事而熟知的周处,在自己的作品《风土记》中写道“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明确写到了端午节及其日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粗粗数来,就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纪念越王勾践、纪念介子推、崇拜龙神等诸多说法。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人们赛龙舟是想要捞起投水的屈原,吃粽子则源于将粽子扔入水总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遗体。

然而,端午节的起源其实并没有这么美好。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学者张心勤撰文《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考证过这一问题:“五月五日,古俗忌为‘恶日’;作为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

(图)屈原。图源网络

2不吉利的五月

在中国古人眼中,五月时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极盛阴极衰的时候;但物极必反,也就在此时,阴气会悄然滋长。又兼古人生存环境恶劣,五月盛夏多发疾疫,所以被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月份,被称为“恶月”。

在这个月里,政府要组织进行祭祀活动,民间有勿晒被褥、勿给房子加顶等诸多忌讳,其中最残酷的则是“五月生子不举”。

五月如此邪恶,这个月中出生的孩子自然也是不吉利的。

古人认为此月出生的孩子会妨害父母,其中尤以于端午这天出生的孩子为甚。这时出生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死。

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就出生于端午这一天,尚在孕期时其父田婴就要求其母“勿举也”,然而心软的田妈妈留下了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长大被田婴见到后田婴大怒,说道“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说法,认为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和户门一样高的时候(即长大),会妨害他的父母。

然而机智的孟尝君回答他的父亲“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人要是受命于天的话父亲不必忧心,要是受命于门框的话,加高门框不就行了么),挡回了父亲的这次发难。

(图)孟尝君。图源网络

即使有了孟尝君作为先例,战国之后的国人依然忌讳五月尤其是端午出生的孩子。

作为幸运儿,西汉末年大将军王凤和刘宋名将王镇恶在即将被家人“处理”掉的时候,被家中有见识的长辈援引孟尝君的例子留了下来。

而遍布大江南北的更多的孩子则因父母对生月的迷信而丧命:《后汉书张奂传》中记载,东汉时西北的武威郡人对此子女出生月份比较重视,“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远在江南的湖南长沙,也常常“产乳不举”。

无数孩子仅因为荒诞不经的说法就白白丧命。

民间这种五月“生子不举”的行为也受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管制。

张奂就任武威太守后,“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他先进行道义劝说,再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终于扭转了当地风俗。长沙则在太守宗庆上任后,被其“禁民杀子”的严令威慑,不过几年间就“养子数千人”。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其著作中也对此行为进行抨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十月怀胎而生,不会因为出生在哪个月份就有所区别,更不会有吉凶之分。

通过先贤的不懈努力,五月“生子不举”的情况终于在南北朝时得到了改变:北齐最后一位君主后主高纬就出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非但没有被父亲武成帝高湛忌恨,反而极受父亲喜爱。

五月出生的孩子的噩运终于消散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图)粽子。图源网络

3那些消退的端午节习俗

古人在端午节时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有的流传到了今天,比如吃粽子、赛龙舟等,至今为世人熟知。

有的则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隐去,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又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在逐渐消逝呢?

1.食枭羹

枭就是猫头鹰,因长相欠佳、叫声凄厉,被人们视为不详的象征。古籍中又多有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自己的母亲的记载,于是在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古代,猫头鹰与另一种食父母的猛兽“破獍”就成为了大反派,二者并称“枭獍”,是古代恶人的代称。

从汉代开始,皇帝在端午节于宫中宴请群臣时,就把枭做成羹汤赐给群臣食用。直到宋朝,这种习俗依然流行于宫廷。

吃枭羹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寓意将不忠不孝之人从皇帝身边驱除,借此弘扬儒家忠孝观念。也因此,这个习俗也被局限于宫廷,并未流传至民间。

(图)猫头鹰。图源网络

2.饮菖蒲酒

端午节时,古人还会饮菖蒲酒和雄黄酒。这两种酒均性温,能够驱除蚊虫、预防疾病,因此在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在民间很是流行。《白蛇传》中白素贞饮雄黄酒后显出原形的故事,也在侧面反映了这个习俗。

3.斗百草

端午这天古人往往会出门踏青,采集大量的花草、草药,然后开始斗百草。

斗百草分为文斗、武斗两种方式。文斗比拼参与者的植物知识,认出更多植物者获胜。武斗则至今在一些地区依然有残留:两人分别拿住手中植物的茎,用力拉扯,断者为输。斗百草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有少妇甚至为此都顾不上梳洗打扮,受到丈夫的责备。

4.捉蛤蟆

蛤蟆可制成中药,主要用其毒性治病。而五月五日被古人认为是毒气聚集的日子,这一天蛤蟆的毒性最强,入药效果也最好。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也成为了蛤蟆的忌日。

5.浴兰

端午节这天古人会用兰草泡水沐浴,以清洁身体预防疾病,因此端午节有时也被称为“浴兰节”。

(图)图源网络

6.挂艾草

端午节时,古人还会把艾草悬挂在门上,认为这不仅可以逐除蚊虫,还可阻挡外面聚集的毒气进入家中。

7.赠扇子

端午节时正值夏季炎热,扇子成为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唐代端午赠扇成为民间风尚,《秦中岁时记》中记载,长安城中“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在端午之前两天,长安东市以“扇市”为名,这也说明了端午节赠扇的风俗的盛行。

8.配“辟兵”

端午节时,古人还会把象征五行的五色丝绳编成一股,系在手腕、手臂上,成为“辟兵”,以此来避免受瘟疫的影响,煞是好看。

(图)挂艾草。图源网络

端午小长假,何不腕系“辟兵”,手摇小扇去采百草捉蛤蟆,回家挂艾草于门,浴兰后斟上一杯菖蒲酒,食粽饮酒,借家中网络,静观江南龙舟之盛?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清凉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