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的“摸金校尉”:1949年后打捞前清、民国沉舰纪实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90年间,上海救捞业在沉船打捞方面经历了3个阶段: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49年以清除海难(事故)沉船为主的黄浦江流域沉船打捞阶段;1949~1974年对中国南北方沿海港口和长江、长江口航道沉船的大规模清航打捞阶段;1974~1990年以保障救捞辖区(江苏、浙江、福建省和上海市沿海及长江下游水域)内船舶航行安全为目的的沉船打捞阶段。
上海地区的沉船打捞,始于清同治十三年四月廿六日(1874年6月3日)。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见报的沉船打捞不足百艘,重要的打捞工程有40艘次。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胜利,长江中下游水道、黄浦江以及长江口、沿海港口都残留有许多沉船。这些沉船阻塞航道,妨碍水上运输。上海解放后,招商局(后华东区人民轮船公司)海事(打捞)课、公私合营华兴打捞公司、私人(个体)打捞商(户)先后投入了沉船打捞工作。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中国人民打捞公司(以下简称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后,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清航打捞。其中,黄浦江的清航打捞工作自1949年5月~1954年4月,捞船32艘;长江水域的清航包括江阴、马垱等5条“水下阻塞线”的清障工作自1949年10月~1968年,捞船172艘;长江口的清航打捞自1952年5月~1969年,捞船52艘;沿海各港口的清航打捞自1951年12月~1974年11月,捞船102艘。包括当时江海各水域因海事沉没的船舶,自1949年~1974年底,共捞起沉船484艘。经过24年的络续打捞,长江水域和中国沿海港口的历史沉船基本被清除,江海航道达到完全畅通。

1974年后,烟台、广州两个救助打捞局相继成立。根据3局分工,上海救捞局在责任辖区内“保证救助”的前提下,打捞各类船舶359艘,其中208艘是在黄浦江内打捞的。1975年起,陆续添置一批大功率拖轮、大型工程船等,上海打捞业向打捞近海大型沉船拓展。1977~1980年参加打捞“阿波丸”沉船期间,成功地研制、运用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标志着上海救捞队伍跨入了依靠科学技术打捞沉船的时代。
第一节 黄浦江沉船打捞
“普安”(船底) “普安”运输舰,1896年完工。系中国1917年对德宣战后接收之在华德国商船,接收后原命名“华丙”号,归海军租船处管理。排水量4600吨,舰长112.8米(393英尺),宽13.7米(45英尺),深4.3米,吃水25英尺,主机功率6500马力,航速15节,乘员137人,装备1门3英寸舰炮。本舰于1932年停用,并于1937年8月14日自沉于上海黄浦江董家渡航道(打捞记载为杨家渡码头附近)执行阻绝战。

民国27年,曾由英商打捞失败,由于采取水下爆破炸拆未彻底,严重妨碍航道,造成该地经常发生沉船事故。1952年5月间,打捞作业启动。考虑到沉船内机炉虽已被吊除,但船底经历年淤积,已大部埋没于江底,冲泥量很大;且船体重量包括余泥有1500吨之巨,经研究采取将船底分截为2段,先捞63.09米的后段,在船底穿千斤17道,用“利”字驳上驮,于9月15日抬离原地,接着拖曳至龙华浅滩座搁。打捞前段工程转入1953年完成。

第二节 长江沉船打捞
一、营田水下阻塞线
营田属湖南省湘阴县,位于长江上游宜昌与中游武汉之间。民国26年初,国民政府军为保卫长江上游诸省,加强入川门户宜昌等地防务,在营田长江内设置沉船阻塞线。新中国诞生后,为恢复长江航运,1954年秋,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打捞公司派遣清航打捞力量,将4艘大部被江底泥沙埋没的沉船捞了上来,使该处航道得以畅通。

“武胜” 浅水炮舰,原系英国厂于1869年建造的木壳内河航船,1928年1月编入国民党中央海军,隶属测量队。本舰排水量740吨,舰长43.25米(192英尺),宽7.16米(27英尺),型深3.2米(17英尺),吃水11英尺,燃煤蒸汽主机功率900马力,最高航速11节,无武装。1935年废置,1937年8月本舰被征用于沉塞长江航道,沉于营田阻塞线,沉舰四周水深:左9.45米、右11.58米、前10.13米。沉舰损坏严重,舰尾向前13米左右处左右横断直到两舷没泥,朝前甲板及建筑物全炸毁或被拆除,左舷有裂缝两道。1954年8月1日起打捞作业,采用双驳抬撬方法于8月28日将沉舰捞浮完工。
无名2号 系铁驳。经笔者考证乃抗战前中国海军的驳船“海军四号”,排水量320吨,长38.35米(160英尺),宽7.62米(26英尺),深2.74米,吃水6英尺,1938年11月自沉于湘阴县营田滩阻绝航道以保护长沙。沉驳四周水深:左7.62米、右7.32米、前10.49米、后7.62米。1954年7月28日开始施工,打捞采用抬撬法,于10月4日将其捞浮。

二、裕溪口水下阻塞线
裕溪口属安徽省巢县,地处长江下游东西梁山西南,扼巢湖周围诸河流汇聚于运漕河,由裕溪注入长江;此地又系淮南铁路终点处,与芜湖市隔江相望,为军事险要之地。民国38年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南逃时将2艘晚清时期海军建造的“辰”字鱼雷艇和“建康”军舰开启海底阀门沉没,作为裕溪口阻塞线的障碍,阻塞巢湖至长江的运河联络以阻绝解放军攻势。

但鉴于“辰”字早在1937年就自沉于江阴封锁线,笔者怀疑这就是国军抗战后下落不明的鱼雷艇新“湖鹰”(即前“湖鹗”,原汪伪的“海绥”),因为两艘军舰接收时间、地点一致,从国军序列中消失也在同一时间。“湖”字号是1907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湖北善后局名义,通过日本驻汉口领事永泷久吉向神户川崎造船所订造的。“湖鹗”于1907 年10月19日下水,1907年5月31日建成移交,造价38万日元(合白银328436两)。本艇钢质船身,排水量97吨,艇身长41.18米(135英尺),宽4.73米(15.5英尺),舱深2.75米(9英尺),吃水2.29米(7.5英尺);动力为1座3汽缸往复式蒸汽主机,2座燃煤锅炉,功率1200马力,双轴推进,标准航速14节、最大23节,编制34人;载煤量28吨,载淡水量4.5吨。前、后甲板各安装1门3磅47毫米速射炮,还装有3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艇首水中固定一,后甲板安装双管可旋转式一座)。1937年10月8日,在江阴封锁线上巡逻的“湖鹗”遭日机攻击,在近失弹和机枪子弹所伤下造成舰体松动损坏,多处进水。幸好该舰当时是在水浅的鲥鱼港一带,艇长指挥军舰搁浅在浅滩上。艇员们将机枪、火炮等能拆卸的武器装备全部拆下带走,破坏了主机和鱼雷发射管,上岸加入海军炮队继续抗战。

次年,溯江节节而上的日军开始清理长江航道,打捞江阴封锁线一带的沉船。“湖鹗”也被日军拖船从浅滩拖出,送到被占领的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整修和改装。日方重新为该艇安装了主机,彻底拆除了已经损坏的后甲板鱼雷发射管,装上1门40毫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艇艏固定式的一具鱼雷发射管虽因结构原因无法拆除而保留,但实际已无作用了;针对该舰舰体质量不佳的状况,日方技术人员还在舰体外侧装上多块装甲板以加强防护。1938年6 月15日,整修一新的“湖鹗”废舰被命名为“翡”,做为日军的杂役艇使用,后于1940年12月21日在南京江面移交给伪“维新政府”“绥靖部水巡队”,重新命名为“海绥”,1940年3月汪精卫伪南京政府成立后,“海靖”在汪伪海军中继续服役。抗战胜利后,该舰被中国海军收回,本应恢复原名,但在接收登记时出现差错,误写作同型舰“湖鹰”。

鱼雷驱逐舰“建康”是1909年载洵与萨镇冰赴欧洲考察海军时向德国的硕效厂订造,1912年完工,1913年交船,造价6万3千德国马克。软钢船壳,排水量390吨,舰长208英尺,宽21.6英尺,型深12.6英尺,吃水9英尺,动力为三汽缸往复式蒸汽主机,4座燃煤锅炉,功率6000马力,航速32节,乘员军官15人,士兵66人。装备2门3英寸主炮,4门47毫米3磅炮,2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无线电呼号“XPC”。“建康”舰于1937年9月25日守卫江阴阻塞战线时被十余架日机攻击命中8弹而炸沉,阵亡9员,舰长齐粹英以下负伤28员。后为日本人打捞起修复,先做为日军之杂役船,改名“翠”,后交给“维新政府”海军接收并重新命名为“海绥”,接着在1940年12月21日交给汪伪海军使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接收敌伪舰艇时收回了本舰。

“辰”字鱼雷艇艇长45.7米、宽5.5米、深3米,深入泥中约1.2米,倾斜18度。“建康”兵舰舰长76.2米、宽9.1米、深5.5米,淤泥约1.2米。
上述两舰艇沉后已将河流阻塞,影响水利。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为利于防洪,令招商局轮船公司海事(打捞)课负责打捞。当时,海事(打捞)课正忙于“伯先”轮及“招商444”铁驳打捞工程,乃委托华东军区海军后勤司令部所属长江打捞公司办理。1950年7月11日,由招商局海事(打捞)课代表2人,长江打捞公司代表3人,潜水员25人,起重工210人前往裕溪口实地勘查。沉船现状与前黄朝记打捞行测量时完全不同,“辰字”鱼雷艇因受水流冲刷,沉艇附近淤泥冲走,艇身全部露在泥上;“建康”舰的情况则相反,由于受水流冲击,附近岸滩的泥沙移集在沉舰四周,将沉舰主甲板埋没,而仅烟囱、驾驶台露在泥外。工作人员抵达后,认为上述二舰艇已无整体打捞价值,为争取时间,以利防洪起见,决定用炸捞方法将其作为“障碍”予以清除。

1950年7月18日,双方正式签约由长江打捞公司负责施工,海事(打捞)课派人前往检查联络。7月24日,全部施工人员、工具、工程驳抵达裕溪口,炸捞工作正式开始。先在艇壳的每个舱上炸穿一个洞,使舱内淤泥由洞中流出。8月17日,因该处水流方向改变,自内向长江倒流,沉艇处容易积泥,所以赶工炸捞。8月17日~9月下旬,沉艇右侧上部甲板已全部捞清;9月下旬~10月17日,全部艇身、艇底也炸捞完成。“建康”舰沉于港口东,离岸约91米,水流不急,施工时先用重磅炸药以期炸去沉沙,再炸舰身。但炸去的沉沙很快又被沙填满。后经研究,变原来3班分头炸捞为轮流下水去集中炸一处,接连不断地炸。这样,从开工至8月16日,已将露出泥外部分的舰身炸去。而埋入江底沙泥的部分舰体已无影响,但如果枯水后该舰有露出泥面部分,则由长江打捞公司负责继续施工。清航炸捞“辰”字、“建康”两舰艇所捞起的铁板和碎铁计24.4吨,铜2.5吨,机器6吨,锅炉7.4吨,地轴3吨,共43.3吨物资。

三、三江营水下阻塞线
三江营属江苏镇江市,地处长江下游邵伯湖出口的要道,系贯通苏北各地及连云港等港口的主要水道。阻塞线用一艘美制“中字110”号登陆舰横挡在湖口中央,一艘浅水客轮卧伏在左岸,又一艘浅水轮凿沉于右岸。这样,一般的民用木帆船通过阻塞线也很困难。打捞作业在解放后不久展开。
“中110”号 招商局抗战后自美军剩余物资名义下引进的22艘坦克登陆舰(LST)之一,1948年2月国民党军撤退时被凿沉于三江营堵塞港口。解放后不久,苏北发生百年未遇大水灾,邵伯湖水位猛涨。当时苏北行署紧急通报,要求疏通三江营阻塞湖口的沉船,使涨水能及时注入长江。华东区海军后勤部船务处所属打捞机构,即被派遣到三江营进行水下爆破。当时从华东三野后勤部运来美制TNT高爆炸药,制成每筒25公斤重的爆破筒,放置在沉船上将阻碍水道的上层建筑物炸掉。这项紧急措施收到了如期效果,迅速缓解了苏北邵伯湖周围灾情。1950年,苏北军区司令部又在“中110”号舰进行水下爆破,炸捞该舰双层底以上全部船体。1958年5月,航务工程总局打捞工程局对三江营水下阻塞线沉船进行了全面清航打捞,捞除了炸捞后被遗留在水底的登陆舰双层底残体及一艘尚残留在水底的浅水客轮残骸(另一艘残骸已被沙滩埋没),使邵伯湖口要道得以畅通。

四、江阴水下阻塞线
江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淞口与南京市的中间,水路各距约90海里(约167公里),民国26年8月6日,在国民党行政院召开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迫于当时的严重局势,批准了海军部的提议,制定了一个用沉船沉舰堵塞江阴江面、构筑江阴水下阻塞线的计划。水下阻塞线选择的位置在江阴黄山要塞下长山脚至江北靖江县罗家桥港。此处江面宽约3.8公里至2.9公里,航道宽度约1.6公里至1.2公里;水深约30米。是月中旬,布设阻塞线工作基本完成,遭沉的船舶计商船23艘、兵舰12艘、趸船8艘,三者共43艘约64000余吨。

打捞公司对清除江阴水下阻塞线沉船的打捞工作,自1953年开始,尤其是1958年~1960年,每年都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组成江阴打捞指挥机构,由局领导担任指挥机构负责人直接组织施工,至1964年基本完成可打捞沉船38艘,后又在1968年打捞了2艘沉船残骸,清除了江阴水道障碍。在43艘沉船中除“辰”字、“宿”字二鱼雷艇和“永清”趸船外,其余打捞的40艘沉船中包括:

“海容” 防护巡洋舰,1896年夏由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Vulcan厂订购;“海容”、“海筹”分别于1897年9月15日与12月11日,“海琛”于1898年2月12日完工;每艘造价16万3千磅。“海容”舰于1898年7月27日,“海筹”于8月24日,“海琛”于9月21日分别到达大沽。排水量2950吨,舰长100米(328英尺),宽12.4米(40英尺8英寸),舱深27.4英尺,吃水4.88米(19英尺),4座燃煤锅炉,2部3汽缸往复式平卧蒸汽主机产生虚数1500、实数7500马力,双螺旋桨,标准航速10节、最大航速19.5节,军官29人,士兵295人。装备克虏伯150毫米/40倍径单装主炮3门,8门105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6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挺8毫米马克沁机枪,60毫米克虏伯行营炮1门,3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载煤量580吨,载淡水量270吨。各舰之无线电呼号:“海容”舰为“XSY”,“海筹”舰为“XSW”,“海琛”舰为“XSP”。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罗家桥港口外,1959年4月25日捞起。

“大同” 系由废旧驱逐舰“建安”号所改造的轻巡洋舰(海防炮舰),1930年1月20日开工改造,费用国币467200元,工期一年,改造工程由江南造船厂负责。排水量1050吨,舰长260英尺,宽26英尺,型深17英尺,吃水11英尺,动力为2部往复式蒸汽主机,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3884马力,最高速度17节,乘员军官20人,士兵148人。武装为4.7英寸主炮2门,3英寸炮1门,57毫米炮2门,20毫米机炮1门,机枪6挺。1937年8月12日,“大同”自沉于罗家桥港口外,1959年打捞。

“德胜” 系浅水炮舰。上海江南造船厂1922年下水,造价国币35万元。原非军舰,但在编入国民党中央(闽系)海军后回江南造船厂改造成军舰,改装费用分别是87460元。钢质船壳;排水量932吨,舰长205英尺,宽31英尺,型深10英尺,吃水8英尺,动力为2部往复式蒸汽主机,3座燃煤锅炉,功率3000马力,最高航速16节,乘员军官15人,士兵78人。舰艏装备4.7英寸主炮1门,80毫米炮1门,舰尾装75毫米野战炮1门。1927年1月编入中央海军,抗战前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可容纳两架飞机。
舰长65.8米、宽9.5米、深5.78米,总吨位2000吨。于1937年8月11日自沉于江阴阻塞线长山山脚。1959年,采用浮筒打捞,分前后二段抬浮。

“海圻” 防护巡洋舰级,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建造,1896年下水,1898年1月24日完工,于1899年夏抵华,造价328242英磅,为甲午战后中国最大之军舰。排水量4300吨,舰长123米(424英尺),宽14.19米(46英尺8英寸),吃水5.18米(19英尺),甲板有厚达5英寸的装甲,8座燃煤锅炉,两部3汽缸往复式蒸汽主机产生功率虚数3400马力、实数17000马力,双螺旋桨,标准航速12节、最大航速24节,乘员军官45人,士兵431人。装备2门203毫米阿姆斯特朗主炮,10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12门阿姆斯特朗47毫米炮,4门37毫米炮,5挺7毫米马克沁机枪,舰艏下方装有5支18英寸鱼雷发射管。载煤量950吨,载淡水量337吨,无线电呼号为“XSC”。

舰长129.27米、宽14.27米、深约9米,排水量约2980吨。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水下阻塞线长山脚附近。1959年冬,上海打捞工程局派工程队施工时,发现沉船船体的一舷已被炸去一部分,并折断和横卧在江底泥沙中。若分段打捞,则要花费大量的切割工作。工程人员采用了6对4900千牛(500吨)浮筒、2对2450千牛(250吨)浮筒整体抬浮方法,于1960年5月27日使“海圻”舰顺利起浮拖至福姜沙滩地,后分二段拖绞上浅滩拆解处理。
“海琛” 系巡洋舰,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长山脚附近,1960年打捞。

“通济” 系海军练习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34号舰,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杨廉臣、李寿田监造,1894年1月14日开工,1895年4月12日下水,1896年9月15日竣工,造价22.6万两白银。钢胁钢壳,排水量1900吨,舰长84.33米(252.7英尺),宽11.37米(34.7英尺),型深8.37米(36英尺),舰艏吃水4.67米、舰艉5.33米(18英尺),1部康邦省煤双缸卧式往复蒸汽主机,4座燃煤圆式锅炉,功率虚数400马力、实数1600马力,单轴推进,标准航速9节,最大航速11.25节,巡航航速10.5节,乘员军官23人,士兵190人。装备2门阿姆斯特朗6英寸/40倍径速射炮,5门克虏伯4.7英寸/35倍径速射炮,3门57毫米6磅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1磅速射炮,载货600吨,无线电呼号“XPF”。
舰长77米、宽10米、高7米。1937年8月11日沉于江阴长山脚附近。据测量,沉舰整个舰身陷入江底泥沙下8米。工程采用浮筒打捞法,自1962年2月起,3个月时间共清除泥沙13万多立方米,于5月底沉舰起浮。

“海筹” 系巡洋舰,1937年9月25日沉于江阴阻塞线南北浮间,1964年打捞。
“威胜” 系炮舰,1937年8月11日沉于江阴阻塞线长山脚附近,1960年打捞。
五、长江下游其它水域
“江宁” 巡防炮艇,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1932年12月31日下水,造价15万国币。排水量260 吨,艇长39米(128英尺),宽6.1米(20英尺),深3.05米,吃水7英尺,动力为1部往复式蒸汽主机,1座燃煤锅炉,功率400马力,单轴推进最高航速10节,乘员军官7人,士兵37人。装备57毫米炮2门,7.9毫米机枪3挺。1937年10月3日被日军飞机炸沉于江阴水道常州县北卫镇口大沙圩港口。

1953年3月20日,航务工程总局打捞公司第一工程队从上海出发,抵现场施工。打捞过程中,“江宁”舰的施工方法经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工程原设计用平驳4艘顶抬,须改装平驳以增强结构。后根据沉舰复测情况,改用平驳2艘夹抬、另2艘顶抬的方法,减少平驳改装。随着施工的进展,又发现沉舰不但尺度较小,且首舱、尾舱、煤舱等部分也可用来封舱,因而最后改为仅用平驳夹抬,辅以封舱抽水,于4月18日将沉舰抬浮,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比原计划提前21天完成了捞舰任务。

“惠安” 系日本二战期间建造的海防舰“御藏”型(甲型)“四阪”,日立樱岛造船厂建造,1944年12月15日完成,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字号“接4”,命名“惠安”。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1020吨,舰长79.2米(258.5英尺),宽8.8米(30英尺),深5.2米,吃水10英尺,2座柴油主机,功率420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9.5节,16节巡航速度时航程4350海里,乘员150人。装备2门日式4.7英寸炮,2门40毫米机炮,8门25毫米机炮。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旗舰“惠安”在舰长吴建安中校带领下毅然附义,28日被国民党空军派机炸沉于南京上游大胜关水道左侧。经测量,沉舰在水下右倾23度。1953年10月30日,航务工程总局打捞公司派第二工程队抵现场施工。由于沉舰舱内积满泥沙,加上弹药舱中弹后又爆炸过,舰体破损严重,工程相当艰巨。第二工程队在完成除泥任务后,采用1艘“中”字艇及2艘“利”字打捞驳挟抬沉舰;并对舰体部分舱室进行封舱抽水以增浮力。12月24日起浮并直拖至上海进船坞修理。

1955年,重新武装后的“惠安”成为人民海军的护卫舰,取代了1954年5月18日被国民党空军4架F-47战斗机于浙江外海草鞋屿附近击沉的“瑞金”舰名。1982年将火炮换装为3门100毫米炮,4门37毫米炮。“瑞金”舰是当时解放军海军唯一的一艘训练舰,直到1990年新的“郑和”号训练舰服役后方才退役。
第三节 沿海港口沉船打捞
一、宁波港
“海兴” 系海关船(兵舰),沉于宁波岙甏港,1960年4月捞起。
二、广州黄埔港
“海澄” 系抗战前中国海关的缉私舰,1933年江南造船厂建造,排水量443吨,长41.7公尺,宽7.6公尺,舱深3.4公尺,吃水2.4公尺,马力1040匹,航速13节。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为日人掳去,后沉于广州黄埔港,1952年12月23日捞起。
“肇和” 系练习巡洋舰,1909年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赴欧洲考察海军时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厂订造,1912年下水,1913年回到中国。排水量2600吨,长320英尺,宽39英尺,吃水14英尺,动力装置采用4部帕森斯式透平主机,6座亚罗燃煤锅炉,功率6000马力,四轴推进,最高航速20节,乘员军官31人,士兵243人。装备2门152毫米/50倍径阿姆斯特朗主炮,4门4英寸炮,2门76毫米炮,6门47毫米3磅阿姆斯特朗炮,2门40毫米2磅高射炮,2门37毫米1磅马克沁机关炮;两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水线部分有装甲(倾斜部位2英寸,水平部位1英寸,指挥塔3英寸)。载煤量550吨,载淡水量250吨,无线电呼号“XNW”。抗战爆发后,该舰于1937年9月25日在广东虎门之役中被日本“夕张”号巡洋舰击伤搁浅,后与第四舰队其它6艘舰艇同被日本飞机炸沉于广州黄埔港内,沉舰四周水深13.7~17.1米。1957年6月4日开始打捞施工,实行分段用浮筒抬浮,11月15日完工。

三、湛江港
无名军舰 系由渔船改装,舰长38.9米、宽6.4米、深3.96米,民国34年因遭美军飞机2次轰炸而沉没于湛江市西营码头北,四周水深3.7~7.7米。1957年12月13日,打捞施工开始,采取驳船抬撬办法,1958年1月20日将其捞浮。
四、秀英港
无名沉船(编“秀英3号”沉船) 系护航驱逐舰,舰长42.98米、宽7.01米、深3.66米,沉于秀英港北650米(北纬20°21′、东经110°16′47″)处,于1953年7月27日开始施工,实行炸捞,8月12日完工。

五、榆林港
“中条” 本舰原为日本海军二等输送舰(日本版的LST坦克登陆舰),轻载排水量887吨,满载排水量1129 吨,舰长264英尺,宽30英尺,吃水10.25英尺,动力为蒸汽涡轮透平主机,2座锅炉,功率2500马力,最高航速16节,14节巡航速度时航程4400海里。装备3.1英寸炮1门,25毫米机炮21门。本舰除可载运120名部队外,还可装载14辆轻型坦克由前门驶进出。本舰可能是于海南岛当地接收日军遗留的废船,曾改名“美同”,列为中型登陆舰级(LSM)。1950年4月30日海南岛撤退时,因为主机因缺料不能运转,该舰由“大庾”拖船拖带往榆林港,自沉于航道阻止解放军攻势。1955年6月1日清理榆林港航道时打捞起。

六、其它港口
“驭远” 系旧式炮舰,上海江南制造局1873年开工,同年12月23日下水,1875年8月1日完工,造价318717两白银。由徐寿等人设计监造,排水量2800吨,长91.4米(300英尺),宽12.8米(42英尺),吃水6.1米(19英尺),动力采用一台卧式蒸汽机,两座燃煤锅炉,指示马力1800匹,航速12节,武备包括2门210毫米、4门150毫米和12门120毫米克虏伯炮,编制372人,加上载运兵员可达500人。1885年2月,吴安康率南洋舰队五艘船舰赴台湾支持布防,大雾中在浙江海域突然遭遇法舰9艘,“开济”、“南琛”、“南瑞”急忙避入镇海港,“澄庆”与“驭远”两舰因航速较缓慢,只能就近逃入石浦湾内。因当地村民惧怕法军炮轰村庄而鼓噪,两舰管带竟然将船凿沉,然后上报谎称被法军鱼雷艇击沉。

打捞时为“驭远”残底,船长约65米、宽约11米、深约2米。打捞时测定沉船在石浦港天妃宫附近,离岸边约70米。该船曾先后被人炸捞过5次,损坏严重。上层建筑、甲板等全被炸去,艕板亦大部被炸成参差不齐,机器、炉子被吊去,地轴亦被炸断;所剩之物,有铜炮1尊、桅杆1段,锅炉间铁板和发动机地轴1段,有大小炮弹一批(大的炮弹头重52.5公斤,小的15~20公斤),另外步枪及大炮弹均分散于全船各处,以及生铁(每块约70公斤)、块煤(直径一般在40厘米左右)等,估计上述物品有300~400吨。沉船船体大多埋于泥中,船内外皆系软泥,靠船底处为硬泥。经估算,沉船、淤泥及货物等总重量为620.79吨,抬浮时所需抬浮力为740.79吨。打捞采用浮筒抬浮的方法,用2对2450千牛(250吨)及1对980千牛(100吨)浮筒,进行二次抬浮,终使沉船出窝拖至附近浅滩暂搁,然后再收短千斤,趁高潮将船浮定。1960年3月7日,完成了打捞任务。

第四节 近海沉船打捞
一、渤海海区
“中业” 系美国二次大战建造的“郡”(County)级坦克登陆舰(Tank Landing Ship, LST)。中国海军在1946年于青岛中央海训团由美国第七舰队根据512号法案将各式留驻远东的登陆舰艇移交我国海军时,接收了“中海”、“中权”、“中鼎”、“中兴”、“中建”、“中业”、“中基”、“中训”、“中练”、“中程”等10艘LST,各舰以“中”字号命名,与“美”字号的LSM,“联”字号的LCI,“合”字号的LCU等四种登陆舰艇名称构成“中美联合”之含意;最初接收四舰则以“海权鼎兴”之意分别命名为“中海”、“中权”、“中鼎”、“中兴”。LST俗称“开口笑”,亦即在抢滩时舰艏大门会往左右打开让车辆直接由坦克舱内驶出;而主甲板上亦可停放多部车辆,经由一可上下收放的斜坡下至舱门驶出。本舰标准排水量1653吨,满载4080吨,长100米(327.9英尺),宽15.24米(50英尺),深8.62米,吃水14英尺,动力系统为两部柴油主机,170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1节,巡航8节,乘员军官11-26人,士官兵100-118人。各舰武装一般有40毫米双管机炮2座,单管6座,20毫米单管机炮8座,此外在舰桥两侧前后尚装有LCVP小艇架至少4具,坦克舱可载运一个连17辆战车或LVT两栖登陆车。

“中业”舰于1947年11月13日搁浅沉没在渤海海峡长山水道小黑山岛附近。1953年4月开始施工,因舰内积泥颇多,原计划用气升式除泥浮法,施工时发现气升式除泥装置出水困难,效果较低,即改用水泵抽吸,除泥速度大增。同时,安排人员进行封补,加快施工进度。1953年6月初,工程进入后期,根据沉船四周水深情况采取对沉船首部压载取得平衡,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