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制度发展及终结,清朝为何没有太监干政,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太监在我国的历史极为古老。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称太监为寺人的记载。《诗经·秦风·车邻》中有这样的诗句:“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其中的寺人就是侍候君主的太监。


宦官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宦官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的深化不断发展、完善的。
       周朝时出现了宫刑,并偶尔把许多犯有死罪的人宫刑后免死,收入王室为奴。逐渐的,这一偶然性做法为许多诸侯国所效仿。战国时,赵设立了宦者令,专收阉人为宦官。秦统一六国后设少府专管太监,太监编制制度化。汉虽灭秦,仍沿秦制。
        至唐朝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改监为太监、少监,太监称呼由此产生。随后宋元两代太监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太监制度最为完善,太监地位最为显赫的是明代。因明成祖朱棣继位曾获得宦官的大力支持,他在位时非常重用太监。明代的东厂等特务组织可谓臭名昭著,这便是朱棣的“杰作”,并且他把东厂的大权交由太监头目掌管,使得明朝太监权力极大,很是暴虐。明宣宗时,又一反明太祖“太监不准读书”的禁令,设立“内书堂”,专教太监文化知识,使太监能胜任了许多职务。太监的职责极为细化,人数多达九万人。
        宦官制度到了清朝发展极为迅速。顺治帝时,废明太监制度,设宫执事、司礼监、司设监、御用监、尚膳监、尚衣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门,太监人数也减为九千人。康熙十六年又废十三衙门,设总管内务府,置总管太监两人,管理宫中一切事务。清建国后,吸取前朝灭亡之鉴,严禁太监参政,太监地位一再受压制,参政机会大为减少,并且整个清朝太监不参与军事,还不允许离开京城。

宦官制度的终结
       清朝末年,国力日衰。虽然与其前期相比,太监机构未有太大变化,但太监人数逐渐减少。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持续了2000年之久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土崩瓦解,太监作为君主制度的特征也随之消失。
但太监制度真正灭亡是在1923年。清帝制取消后,宣统仍保持清帝尊号,并在紫禁城保留了少量太监。直到十二年后,宣统忽然决定废除太监。至此,长达数千年的太监制度才真正寿终正寝。

清朝历史上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现象?

朝政被稳稳抓在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根本看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不得不承认,清朝皇帝们在处理太监问题上颇有建树。那么清朝是如何解决宦官问题的呢?

一、清朝降低了太监的官阶品级,并建立了复杂苛刻的太监等级制度。太监内部层层约束和牵制,一心忙着内斗,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结党营私,玩弄权术。

二、清朝禁止太监入朝为官。明朝时期,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之所以权倾朝野,是因为掌握了东厂等具体的行政机关,拥有锦衣卫这种准军事机构。而清朝的大太监,比如李莲英,哪怕他极得慈禧太后恩宠,也没有担任行政职务,与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这些文官比差的太远了。

三、有意贬低太监的地位。康熙皇帝曾直言:“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事实上,清朝太监的地位也确实如此。生前在宫中做牛做马,可死了以后,有的甚至连丧葬费都出不起,只能一张破席子卷出去,葬于荒山野岭。

四、清朝断绝了太监与外面的关系。乾隆刚继位时,就下令严禁太监在宫内讨论政事。太监违反了这个禁令,是要脑袋搬家的。这样一来,太监就跟外面断了联系,权力再大也没了用处。

五、从制度上限制太监权力。明朝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皇帝下达命令,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交由六部校对颁发。而清朝则将太监与皇帝隔开,皇帝之下是内务府。内务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监的“敬事房”。这样以来,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监,也没那么容易。

六、严格限制太监的数量。明朝皇宫中太监最多的时候超过10万之多,而清朝的太监数量就远远不及。清朝初年,皇宫里的太监大约只有1000多个。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大,太监数量有所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这么一点人,就算想要搞事也不成气候啊。

太监是伴随着皇权而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在权力的漩涡中心,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清朝统治者对太监干政问题处理得相当成功了,太监没能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因而后人容易忽视清朝在这方面的作为。这正是清朝统治的高明之处。


太监干政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不管什么组织,都会有一个核心 —— 领导者。当领导为了组织殚精竭虑,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领导们再把宝贵的时间拿出来洗衣服、做饭是对组织整体不利的,大家希望有人来照顾领导的生活;这时候,保姆、勤务兵,或者生活秘书就出现了……

在有限的时间里,是不是让领导们腾出精力去多处理几件事呢?这个道理大家也不难搞明白,于是秘书们、助理们也出现了……

不过,一旦逾越专业和岗位就不一样了,你能相信秘书比部门经理更了解市场吗?你能相信司机对企业管理更擅长吗?尽管内勤大多不懂企业的业务和管理,但是他们可以在不经意中对领导者产生强大的影响,方法是:帮你琢磨人。

内勤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朝夕相处,内勤必然对领导人有所影响,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但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合理控制。

如果领导者看重的是岗位责任,而不是员工的亲疏远近;

如果领导者能坚定地将组织里的问题放在体制内解决;

如果领导者不把市场经营中的江湖作风带到企业内部;

如果领导者遇事多同管理层和专业人士商量,而不是向内勤打听公司情况;

如果领导者习惯于给内勤灌输不打听公司业务,不管闲事的理念,从心理上消除内勤插手经营管理决策的冲动。那么内勤就不会因为跟领导距离接近而产生特殊的优越感,也就为企业从体制上消除了另外的一条隐形的权力通道,从而使企业的人际关系简单有序,使内耗变得很低。归结起来就是:明君、能臣、本分的太监(内勤)。

回头说历史,太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劣迹,并非因为太监是坏人,归根到底是因为太监背后那些昏庸无能的帝王。在一些优秀的帝王统治下,太监并没有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祸患,那是因为这些帝王足够的英明和自信,只让他们做他们该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做非分之想,于是他们都成了好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