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迁都洛阳,众大臣反对不让,结果不足百年亡国了

宋开宝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出巡河南洛阳,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赵匡胤回到故乡洛阳后,心情非常愉快,他甚至还从旧居的某一个角落找出了儿时的玩具石马,真是高兴极了。

当时的宋朝国力鼎盛,政治清明,看到皇帝如此高兴,随行的文武百官也轻松惬意,尽力哄赵匡胤开心。这次西巡洛阳看上去像是君臣共欢的怀旧之旅。没有想到,这种轻松的氛围被一个炸弹般的消息打破了,皇帝赵匡胤突然宣布他要迁都洛阳。

洛阳

皇帝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赵匡胤索性赌气在洛阳长住了下来,拒绝回到开封都城,召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赵匡胤在洛阳足足住了两个月,最后才在赵光义的劝说下,心有不甘地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心不甘情不愿的回到开封。

这事儿在历史上被称为“迁都之议”。迁都的想法,其实赵匡胤并不是出于自己对家乡洛阳的偏好而作出的冲动决定,实则为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后世研究者认为,赵匡胤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其实为宋朝留下了亡国之患,如果真的迁都成功的话,那宋朝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军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于内外防守经济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区要经济发达,物资运输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处于整个国家的中心地区,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线路通向全国各地。

陈桥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赵匡胤是从后周统治者手中夺来的天下,他最初定都开封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承袭。

历史上,开封号称“七朝古都”。就地理环境而言,历朝历代大多选取地势艰险、易守难攻之地建都,很少选择地势平坦的开放之地建都。而开封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一马平川,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个朝代选作都城,关键在于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除此之外,由于多个朝代在此定都,开封城市规模大,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利于“居中御远”。

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为了统一天下、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与敌方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别人的地盘上,而开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赵匡胤经济、军事往来运输的需要。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十余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发现了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的辽、契丹等政权,正虎视眈眈地看着大宋王朝,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敌人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以兵御险,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赵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方案。

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赵匡胤选择迁都洛阳是个明智之举。从地形来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因为有如此的地理优势,常被很多统治者定为都城。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上的秦朝、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都曾建都于此。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开封的运河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的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迁都计划受阻后,宋太祖赵匡胤曾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

开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粮食和物资的主要来源地是长江下游,漕运对于开封城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运河的开挖和维护是头等大事,动用了无数民力,老百姓徭役负担很重。此外,为了保卫开封,宋朝还在开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财力。

果然,过了不足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国库耗竭、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了。

有时候真理真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