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恶名从何而来,有没有杀死儿子和女儿?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在位时,杀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权略,能用人,所以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则天皇后。天宝八年(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恶名从何而来?

不得不说,类似的观点,在过去的一千年很有市场,就是到现在,也有许多人深信不疑。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电视剧功不可没,1995年,刘晓庆领衔主演的《武则天》登上了电视荧屏,多年后,被奉为经典之作,很多观众看完女皇的暴行,自然而然认为真实的武则天就是这个样子。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史上的唐高宗就是这副窝窝囊囊的样子,要不怎会让武则天当上女皇。”纯粹是想当然的结论,罔顾时代背景、政治形势,完全用后人的观念去理解前人的事情。

(刘晓庆版武则天)

其次,是各类相关书籍的影响。在市面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武则天传》,其中很多作者出起书来可轻松了,他们只要把《新唐书》的相关内容读几遍,翻译成白话文,再润色下,写的生动些、搞笑些,偶尔讲几个黄段子,就可以出版赚钱了。在这些人眼里,《新唐书》就是圣经,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但他们万万不会想到,《新唐书》的作者们对女人参政存在强烈的偏见,篡唐的事情,更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他们以李唐为正统,完全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说话,根本就做不到客观公正;而且史书的编撰也绝不是记录历史那么简单,其中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书写出来,不会束之高阁,是要给人看的,是要影响人的。妖魔化武则天,杜绝类似的事情出现,是封建统治的切实需要。

宋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临朝称制,她就问:“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几危社稷!”还有人建议她模仿武则天,立刘氏七庙,献《武后临朝图》。欧阳修就是北宋人,编《新唐书》的时候,刘太后的事情才过去二十多年,太后篡位的事情,能不防吗?能不警示后人吗?哪个皇帝愿意自己的统治被女人颠覆、子孙被杀死?哪个大臣甘愿成为前朝旧臣,惨遭酷吏清洗?这样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编出的史书,提出来的史论,怎么能尽信呢?顶多做个参考。好比你的仇人为你写了本传记,其中历数你的“罪状”,得知后,你会不假思索的接受吗?


史书中的杀女之事

在史书中,武则天是怎么掐死自己女儿的呢?

——按时间顺序,首先是《唐会要》,该书唐初至代宗部分,是在唐德宗时编撰而成,其中这样记载武则天杀女之事:“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记录的非常简单,只是说公主突然死亡,武则天以此为借口,攻击王皇后,并没有说就是武则天杀死的。

——然后是五代时期编撰的《旧唐书》,在这本书里,正文部分没有讲杀女之事,只是在文末的“史臣曰”中提到过:“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这样的安排,说明当时社会上有杀女的说法,作者本人也比较认可,但没有依据,所以只能当作个人观点,不写入正文。接下来就是欧阳修等人编的《新唐书》,其中武则天杀女之事不仅出现在正文里,而且还具体化了。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查,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冒,今又而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不仅指明,小公主是被杀,凶手是武则天;而且李治、武则天的神态、语言都交代的非常具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继承了这种说法,一口咬定,武则天就是掐死女儿的恶魔。

这就有意思了,前人不知道、拿不准的事情,他们两个宋朝人怎么如此清楚,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还有,“昭仪潜毙儿衾下”,既然是偷偷地跑过去,干见不得人的事情,那应该是天知、地知、武则天知,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既然如此,这段记载又怎会出现?武则天托梦了?真是自相矛盾。《新唐书》的记载建立在推断的基础上,却言之凿凿,令人以为早有定论。


掐死女儿的可能性不大

到底有没有杀女之事呢?

最负责任的态度就是说“不知道”,宫廷秘事,时代久远,很难说的清楚,切不可为了政治目的,盲目地提出阴谋论,误导不知情者。若是要进行推测的话,没有此事的可能性更大。在李治准备废掉王皇后的时候,他曾经带着武昭仪去长孙无忌家做客,舅舅是托孤大臣、当朝宰相,争取到他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席间,又是送金银珠宝,又是给长孙家的孩子封官,给完好处,终于进入正题了:“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李治换皇后的理由是王皇后没有孩子,如果她被武则天嫁祸杀了公主,李治肯定会提出来,杀公主,这么大的罪,这么好的理由,怎么能不说呢?不正好可以堵住反对者的嘴?

次年十月,正式废黜王皇后,诏书这样写:“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罪名是想要毒死皇帝,也没有提到掐死公主的事情。若有,那是万万不会避而不谈的。有人说,这是皇家的丑事,公之于众的话,颜面尽失。可皇后、淑妃想要毒死皇帝,也是丑事,诏书就没有避讳。

三十年后,李敬业在扬州举起了反武大旗,为了召集更多人造反,骆宾王写下流传千古的《讨武曌檄》,文中痛斥武则天的“禽兽行为”: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骆大才子骂武则天乱伦、残害忠良、杀害姐姐、兄弟、儿子、丈夫、母亲,就是不提她杀女儿。说明当时社会没有这样的说法,骆冰王写檄文,就是要把武则天搞臭,越不是人越好,连杀母亲、杀高宗的话都编出来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掐死亲生女儿,要是他真的听过,肯定也会写进去。

(乾陵)

种种现象,说明公主之死很有可能不是武则天所为,也不是王皇后所为,只是单纯的夭折而已,没必要小题大做。公主虽然是金枝玉叶,有专门的人员照看,但古代医疗水平不强,婴儿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甚至在一千多年后,康熙帝在位时,他好几个子女也是生下来几个月、一年多就夭折了,没有办法的事情。死后十年,小公主被追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其丧葬所须,等同亲王级别。真是有公主的命,却没有享受荣华富贵的福分。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却让母后遭受了千年的指责。


李弘死于武后之手?

除了安定公主,还有人说太子李弘也是武则天杀的。对于此事,《资治通鉴》还有点良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写了个“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他也拿不准。至于《新唐书》,当然就说是武则天毒死的,有这样的表述也不令人意外。那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弘呢?

史书给了两个理由,第一,李弘同情义阳、宣城两位公主,触怒了武后。两位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母妃因为政治斗争而死,她们就住在冷宫,无人在意。渐渐的,将近三十多岁了,依然没有出嫁,成了剩女。咸亨二年,李弘遇见了两位姐姐,得知她们悲催的身世,动了怜悯之心,于是上奏父皇,请求让两位姐姐嫁人,李治准奏。武则天是什么反应呢?《旧唐书》没说,《新唐书》、《资治通鉴》说她大怒,因此对李弘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

儿子的行为,武则天到底介不介意呢?不介意的可能性更大。当初的宫廷斗争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么长的时间,经历这么多事,武则天的怨念还剩多少?这两个女儿又没有参与当年的斗争,她们是无辜的。从武则天给她们选的驸马来看,也还不错,宣城公主嫁王勖,后来的颍州刺史。据出土墓志介绍,他是“右监门将军平舒公之孙,歙州司马之子”。义阳公主嫁权毅,后来的袁州刺史。此人背景也不一般,爷爷权洪寿曾任秦王府长史、天水郡开国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一位跟李世民干过的高官;父亲权知节,虽然混的差了点,可人家也当过沁、毫、润三州刺史,使持节桂州都督。

所以别看权毅、王勖娶公主的时候,只是个侍卫,一般人想保护皇帝,连资格都没有呢,而且当上驸马后,他们还升官了。十几年后,因为忠于李唐,两位驸马死于非命,但武则天没有对公主予以加害,按理说,她完全可以这样做的。唐中宗复辟后,宣城公主被封为长公主,一直活的到玄宗时期,开元二年病故,陪葬乾陵。

通过出嫁的对象、人生结局,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并没有多少恨意,她连仇敌的女儿都不杀,更不会因此杀自己的儿子了。再说了,让她们嫁人又不对自己产生什么威胁,一点点小事,就到了杀儿子的地步了?李弘死于上元二年,公主嫁人是在咸亨二年,中间隔了四年,《资治通鉴》为了让读者认为李弘是武则天杀的,刻意把两件事写在一起,好像刚为公主说完话,打击报复就来了,将四年前的一桩小事,强行称为杀人原因,也是煞费苦心。


死亡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杀人理由,说高宗病得很厉害,想要传位给太子,武后见太子能力强,深受父皇、群臣认可,就不愿让儿子登基,想抢班夺权,于是痛下杀手。这也是说不过去的,高宗之前有让武后摄政的打算,但没有让太子接班的想法。皇后暂时摄政,自己病好了,权力还能拿回来;若太子登基,他就是太上皇,权力便丧失了。而且武后就算杀了李弘,也轮不到她当皇帝,后面还有李贤、李显、李旦。李治之所以在悼念儿子的文章中提到传位,目的是提高李弘的丧葬规格,你不说想传位给他,怎么册封他为孝敬皇帝。

(李弘恭陵)

李弘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身为父皇,唐高宗说的很清楚:“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愈”。“瘵”就是肺痨、肺结核,当时是绝症。李弘之前就身患绝症,身体不好,监国期间,较为操劳,使病情加重。咸亨二年,高宗驾临洛阳,“太子多疾病,庶政皆决于(戴)至德等。”病的已经无法理政,完全依靠手下大臣。四年后,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也在情理之中。

那为什么“时人以为天后鸩之”?可能弥留之际,李弘咳嗽不止,吐了不少血,跟中毒有些像,故以讹传讹,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太子的病情,李治做父亲的,再清楚不过了,他明白,李弘活不了多久,也没有子嗣,把大唐的未来交给他,对谁都不好,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过是可以预料到的时间问题。


理性看待武则天的杀戮

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本《武则天正传》,在书的末尾,附有三张表,名叫“武后谋杀表”,主要归纳《新唐书》中武则天杀的人,第一张是武后近族,包括武元庆、永泰公主、李贤、魏国夫人等,第二张是李唐宗室,包括越王李贞、霍王李元轨等,第三张是文武大臣,什么褚遂良、长孙无忌、裴炎、王方翼……都在里面。如果武则天是个男性开国皇帝,他可能就不会被称为心理变态了,因为她杀的人,许多帝王也杀过。

像近族,李世民不就杀过李建成、李元吉,还有他们的十几个孩子吗?面对自己的儿子,齐王李祐造反,他不照样赐死。杀宗室,隋文帝就干过,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太后,北周的宗室当然就是杨坚的亲戚,可他登基后,就对这些人举起屠刀。至于杀大臣,那更是不胜枚举,明太祖、明成祖,杀过多少。做同样的事情,武则天是心理变态,杨坚、李世民、朱棣就是情有可原、帝王之术,这不是双重标准又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中国上层的权力斗争本就是你死我活,极为残酷的。亲情在权力面前,常常显得微不足道,王皇后、萧淑妃,她们是李治的妻妾,也是武则天争夺后位的对手;李唐皇室,他们是武则天的亲戚,更是改朝换代的政敌。后宫斗争、王朝更替,清洗反对派十分正常,你不打倒别人,反过来就会被别人打倒,始终围绕着权力这根指挥棒转来转去。

更何况武则天一介女流,门第低微,借助母后身份夺取政权。在男权至上、讲究出身的时代,自然会受到强大的阻力,李唐宗室、大臣,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当然也要抗争。阻力越大,就越要使用暴力手段,令人臣服。因此人头落地、满门抄斩,当然就少不了了。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你治理的好,皇帝姓李还是姓武能有多大区别,不照样磕头纳税,江山为什么一定要是李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