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毒死过君王,却沿用千年结束冷兵器时代影响至今

步枪是大家都不陌生的现代步兵基本装备。一提到这玩意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两种:

?▲AK-47

▲三八大盖

在我们的印象中,步枪是西方世界工业文明的宠儿,和古代中国关系似乎不大。

的确,提起大家那些耳熟能详的勇将,有善射的养由基,擅马槊的尉迟恭,擅长矛的常遇春,又有谁听说过,在抗日神剧外有哪位武将擅长使用步枪?

然而,全世界最早的步枪——突火枪,却正是由中国古人用竹子作为主要材料制作、发明的。

▲突火枪。图源网络

1、风起于青萍之末

火药的出现是火枪发明的重要先决条件,而火药正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我国古代历代帝王最大的梦想大概就是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唐太宗到明世宗,几乎每一朝都有热衷于此的君主。修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皇帝不愿或不能付出的。

于是,为了满足广大皇帝消费者的需求,方士们便致力于我国的早期化学研究——炼丹,号称吃了这种丹药后不需修炼即可长生不老,可谓简单快捷,深受广大皇帝欢迎。

方士们炼出的金丹对延年益寿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毒死了不少君王。无心插柳柳成荫,火药却在方士们的炼丹炉里诞生了。

火药问世后,经过人们长期的接触与改进,终于在唐代末年在军事上得到运用:火箭(火药箭)开始出现。

从此,火药武器开始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异彩。

▲炼丹图。图源网络

2、火药武器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火药武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建立时,天下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为了壮大国家一统天下,宋太祖致力于提升军备,火器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官员冯继升献上火箭制造法(火药置于箭镞后,燃烧后产生推进力射出),唐福献上制成的火蒺藜、火球等物品,都受到赵匡胤的封赏(《宋史兵十一器甲之制》)。

宋仁宗时,朝廷大臣曾公亮、丁度奉敕命修成我国古代重要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这部书是对当时我国军事成果的一次汇总,其中也记载了我国当时的各种火药武器:如毒药烟球(化学武器,毒药火药混杂进烟熏行火攻)、火炮(主要用于投石,有时也投掷火药罐用于燃烧)、火箭、蒺藜火球(爆炸射出铁蒺藜伤敌)等,并记载了数个火药配方。

宋神宗时,西北战争频仍,国家大兴军备,火药武器也随之振兴。

据宋代王得臣的《尘史》记载,当时国家火器制造“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数量十分巨大。

靖康之变后,北宋覆亡,康王赵构渡江建立南宋与金对峙。

南宋初年宋金交战频繁,这也促进了南宋火药武器的发展。

宋高宗绍兴二年,驻守安德城的宋军“以火炮药”灌在竹竿内,发明了长竹竿火枪(喷射类武器,火药长在长竹竿里点然后灼烧敌人),用于近战。

这种把火药放在筒状物内,点燃后喷出伤敌的思路,推动步枪鼻祖——突火枪的诞生。

▲赵构。图源网络

3、突火枪问世

1234年,盛极一时的金国亡于蒙古,南宋开始直接面对蒙古铁骑的冲击。在日益恶化的军事环境下,南宋寿春(今安徽寿县)军民于开庆元年(1259年)发明了全世界第一种步枪——突火枪。

而突火枪,正是由竹子做成的。

突火枪制造比较简单,枪声用竹子制成,内部安放放子弹的容器,点燃后子弹伴随着巨大的声音射出,即《宋史兵志》中所谓的“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首种步枪,突火枪存在种种弊病:

1.射程短,杀伤力小

步枪射程和杀伤力的关键是高膛压和膛线,竹子制成的枪管当然承受不了太高的膛压,更不会有一圈圈的膛线。突火枪装填时,需要把子弹和火药混合物从枪的前段塞入,子弹直径小于枪管口径,在发射时子弹伴随着火药点燃的气体一起喷出,火药爆炸产生的能量大量流失而不是转化在子弹上,这样的步枪杀伤力自然有限,射程也只有短短的250米左右;

2.易炸膛

竹子虽然坚硬,但在密度、硬度方面与金属还是相去甚远的。一旦火药塞得过多,产生的膛压过大,突火枪便会炸膛,对持枪士兵产生伤害;

3.装填速度慢

由于需要从枪口塞入子弹、火药,士兵必须放下步枪从枪口借助捅条等物品才能完成装填。而突火枪的射程只有短短的200多米,这样的距离根本放不了几枪敌人就会来到面前——更何况对面的敌人是擅长弓箭的蒙古骑兵;

4.使用寿命短

竹制的枪身难耐高温,火药燃放的高温会使竹制枪管很快炭化,进而报废。

▲突火枪。图源网络

但即使是这样,突火枪的出现仍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火药武器终于由简单的燃烧类武器演进到了射击类武器,冷兵器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冷热兵器交替时代开启。

蒙古人将突火枪传到了当时已知的整个人类文明世界,在突火枪的基础上,人类相继研发出了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等武器,步枪在战场上逐渐取代了大刀与弓箭,成为新的战争利器。

而这,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欧洲人拿着步枪击败骑士,攻入城堡,进而席卷整个世界,翻开了人类历史全新的一页。

在1259年清晨砍下那一管毛竹的农人,又哪里会想到,自己手中这苍绿色的植物终将改变世界?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清凉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