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夸奖再批评真的就那么惹人讨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群人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的人不管表现如何,给他们的评价始终是否定;第二组的人不管表现多差,评价始终是肯定;第三组的人不管表现如何,评价时总是先褒后贬;第四组的人不管表现怎样,评价时总是先贬后褒。

最后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组的人对评价表示不满意;第二组的人对评价表示满意;第三组的人对评价表示极不满意;第四组的人对评价表示最为满意。

从上面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抑后扬的语言表达方式能使人开心快乐,最能让对方接受。而先扬后抑的表达方式使对方很是反感,让对方最难以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心理上都反感那些不断减少对自己奖励或赞扬的人,而打心底里喜欢那些对自己不断增加奖励或赞扬的人与事。这种心理规律即是“阿伦森效应”。

什么是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那么怎么防治阿伦森效应呢?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防患于未然。平时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二是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多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周围的褒贬,并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具体可采用支持疗法,首先正视对消极因素的看法,然后利用内外资源从支持性心理疗法一步步向稳定性支持疗法转移。

三是可酌情利用臆想法,从精神上取悦于自己,再以轻松姿态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