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标志原形物到底是什么?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名称:铜奔马

年代:东汉时期

出土地: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

收藏地:甘肃省博物馆

文物价值:国宝级文物

搞旅游的人都知道,中国旅游标志是一只“铜奔马”。这标志是谁设计的?其实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源于真正的出土文物。

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只“马”。


(雷台汉墓)

“嘶青云,腾昆仑”李白《天马歌》中的诗句,这正是铜奔马再贴切不过的形容了。铜奔马也就是家喻户晓的“马踏飞燕”。

自从铜奔马出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喜爱。这匹飞翔的马不仅是古代匠人的杰出之作,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众多文物的代表,成为古老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

不仅有很多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大大小小、材质各异的艺术品,还有一尊按原大复制的铜镀金马踏飞燕以国礼的身份赠送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但是这只名声在外的铜奔马,真实身份却争议多多,至今没有定论。


(出土现场)

1969年9月,在甘肃省武威雷台发了一座东汉墓,该墓出土了武士铜车马仪仗俑。该仪仗阵容不小,由车、马、俑共计 99 件组成,其中铜奔马就是出土于此,通高34厘米、身长44.5厘米、宽13厘米,艺术价值最高的就属它了。

2010年,我曾专程去武威考察了这座汉墓,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看了一些藏品,了解到一些情况,特别是关于铜奔马下面的“鸟”,到底是什么,争议很大。

自铜奔马出土40多年来,其确切该命何名,成为社会诸多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铜奔马到底该赋予怎样一个合理且精准的命名尚无定论,正是谜云重重,让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首先被世人关注的是铜奔马蹄下所踏之鸟。

1971年9月,当时著名考古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十分惊喜,称其为“马踏飞燕”,并且当场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1971年郭沫若陪柬埔寨贵宾参观甘肃博物馆,发现铜奔马)

因为郭沫若的厚爱,“马踏飞燕”的名声就此不胫而走。命名者无外乎都是依据铜奔马的外部造型而给予其一个极其形象的名称。

不过,仅从外部形态观之,这样形象直观的解释收到了质疑。马蹄下的鸟的尾巴不是剪刀状,据此,有人提出铜奔马蹄下所踏之鸟并非燕子。也因为铜奔马蹄下之鸟鸟尾不分叉这一特征和甘肃河西地区常见的两种鹰——苍鹰和雀鹰颇相似。

初世宾先生与张朋川先生最早质疑指,铜奔马蹄下之鸟是猎鹰或猎鹞,因为鸟尾有一小孔,“是猎鹰尾常常系铃与绹索的表示,这一段话可用以证明铜奔马蹄下之鸟是一只猎鹰,其尾上小孔可系铃与绹索。加之,根据铜奔马塑造的比例,蹄下之鸟原型的翅长约为常见燕子翅长的2倍。由此推测,铜奔马蹄下之鸟的体格近似鹰而非燕。


(出土铜奔马的雷台汉墓)

此后, 铜奔马蹄下的飞鸟说法层出不穷,有的认为此鸟是乌鸦,有的什么说是龙雀,有的称是飞隼。至于这件文物到底应该叫什么,争义很大。除了“马踏飞燕”、“铜奔马”,还有“马超龙雀”、“马踏飞隼 ”、“马踏乌鸦 ”、“飞廉铜马 ”、“飞燕骝 ”等各种说法。

这里不论这马到底是不是马,所踏之燕到底是不是燕,但其造型之巧之美是大家都肯定的:铜奔马昂首嘶鸣, 三足腾空,右后足踩于一形似飞鸟的身上。令人惊叹的是,整个青铜器仅靠马蹄下这只不足整体十分之一重量的飞鸟来支撑,并使其保持着平衡。

此等绝妙构思和精凿雕铸被世人赞为“古代艺术的巅峰”,令人折服。但是,谁也想不到这尊名扬中外的艺术珍品,刚刚出土时却是残缺不全的,那是如何修复的?这里头又有故事了。


(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在指导徒弟修复文物)

197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赵振茂正和战友们在水稻田里劳动,连部的一位干事在稻田边喊开了:“赵振茂,赶快收拾行李。”就这样,他被喊回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铜器小组上班后。由于中央打算12月份安排当时各个省汇集到故宫要修复的出土文物展出,所以时间非常的紧迫。

其中,名扬中外的铜奔马就在其中,不过,当时,铜奔马已满目疮庚。马头上有几绍鬃毛掉了,马的颈部存在数个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孔有7个,马尾也断了,3个马蹄空着。面对古人的大胆设计和精湛技艺,赵先生赞叹不已,所以,他面对的压力也就更重了。

在具体修复过程中,赵先生先将文物整件清理干净,将马头和尾巴脱落的掉下的鬃毛清洗后茬口见新,然后用锡焊方法连接焊实。


(武威城标志)

对于颈部的残缺洞孔,则把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使其填实、磨平。其他部分赵先生也是一一细细的清理修复过,最后还竟还不出一点儿修复的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3个腾空的空的蹄心,赵先生用胶调合土然后用些许章丹红用胶调和后填入蹄心,看上去与原来的铸模泥土浑然天成。

这件铜马踏飞燕经过赵先生的精心修复后,在全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并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俗话说的“国宝”。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