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浔古镇,聆听小城故事!

南浔是浙江北部的一个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东部,毗邻江苏,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里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拥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独具江南风情的明清古建筑群——百间楼等一批历史遗存;双林镇被誉为“古桥之乡”,是全国古桥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善琏镇被誉为“湖笔之都、蚕花圣地”。

景区没有太多的现代商业文化喧嚣,有的是相当怀旧的麦芽糖,斑驳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原生居民的生活状态始终未改,河中的浣洗,河边的早茶,都是现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

“江南小莲庄,十亩荷花塘”。小莲庄历经40载修筑而成,是典型的江南小榭庭院,亭台榭廊,荷田泱泱,移步之间那种小家碧玉的绰约多姿凝于每一个细节。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

莲庄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主要分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阔榭,黑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陶曲成趣。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为明代万历中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

房舍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系其祖父张颂贤( 又名竹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张静江(1877—1950年),又名人杰,湖州南浔人。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

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 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 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同时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因此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处的地方。

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求恕里现今陈列着刘旭沧作品摄影展。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两人相差32岁。一长衫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个西装革履,钻研摄影成名。兄弟俩各有所成,被人戏称是刘家的“中西合壁”。 求恕里的甬道尽头有一花园别墅。园内有花草树木及太湖石作为缀,别墅的主建筑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楼。二楼是卧室,打开朝南的窗,既可观园内的景色,又可以远望刘家的小莲庄和藏书楼,在上面还有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密室。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的居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徽派的封火山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南浔之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气度可见一斑。

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抱合,正梁上有鎏金平升三级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盫”匾额(抱悫盫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宅后原辟一草地为网球场,一边角上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到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