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称为“老佛爷”有哪些说法?

说法一: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还是个年轻寡妇。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大臣有不少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其心事后,便令人在京城西郊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西三环北京艺术博物馆)。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中,见其上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据说这个观世音像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后来慈禧来万寿寺焚香礼佛、卜签求寿,由于对此观世音非常赏识,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护法神韦驮,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俩人还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曾经有人见到过此照片。

说法二:

当年,华北大地几个月不下雨,自称“佛门弟子”的慈禧,便率领朝廷文武官员装模作样地向如来佛求雨。事也凑巧,他们楚香祈祷了3天后,就下起雨来了。太监李莲英一贯阿谀逢迎,他连忙到慈禧面前,说:“下雨啦!太后真是洪福齐天,连佛爷都听大后的话,太后和佛爷一样了!”慈禧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自此以后,李莲英每次有事禀奏,都称慈禧为“老佛爷”,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也不住口地叫“老佛爷”“老佛爷”,争相巴结西太后,“老佛爷”的称呼就传开了。

说法三: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电视、戏曲中,都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祖先——女真族的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之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以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说法四:

其实“老佛爷”在清宫内并非尊称。清朝官员见到慈禧太后必须马上跪安说:“臣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太监在值班时遇见太后,既不用行礼也无须说话,如果要奏明什么事情,也是跪下磕头说:“奴才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不论是官员还是太监,见到慈禧太后必须称“皇太后”,绝对不能叫“老佛爷”,更不能说“老佛爷吉祥”之类的话。“老佛爷”在清宫里也使用,但那是太监和内务府官员背后对慈禧的代称,就像黄埔军校的学生背后称呼校长蒋介石为“老头子”一样。朝廷大臣不论当面还是背后都不能叫“老佛爷”。(李子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