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中屈原自称为“灵均”,是一个极大的史误

近日《思美人》大热,但里面的关于历史细节的设定与正史对比有几个有趣的地方,咱们一一来说。

(图)《思美人》剧照

楚国“三大姓”演变

“姓”、“氏”是两个概念,至汉朝初期混为一体。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母系归属,因此产生时间早,所代表的范围也相对较大。

进入父系社会后,为区别父系身份,便于身份传承,诞生了“氏”的概念。和“姓”相对,“氏”范围较小,相当于一个宗族。

用《通鉴外纪》的说法,也就是“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据考证,楚人起源于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说的就是这个。

(图)《思美人》剧照

高阳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担任帝喾的火正,帝喾命为祝融,祝融是神话中火神的最早来历。五行之中,南方属火,尚红色,楚国以凤凰为图腾。

《思美人》中服饰应以凤凰为图案而不是鹤。

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重黎诛杀但不彻底。于是帝喾诛杀重黎,任命重黎弟弟吴回继重黎位,担任火正,还称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分别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

《史记》记载,季连是楚国的直系祖先,他的氏族,称为“芈”。

周伐商,楚人首领鬻熊投靠周文王。灭商后,鬻熊被周文王封为“子”。

鬻熊后,历经熊丽、熊狂、熊绎时代。熊绎时,周成王感念楚人在文武王期间的贡献,封熊绎于楚蛮。封地五十里,姓芈姓,居丹阳,楚国由此建邦。

至此芈姓成为楚国的第一大姓,熊氏为国君专有。楚国人历经几代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国土大为扩展。

楚武王时代,其子瑕任楚国莫敖之职,受封屈邑,随后瑕的后代以屈为氏,瑕是屈原的祖先。

(图)《思美人》剧照

屈是以邑为氏。

此外,还有景、昭二氏以谥为氏,景昭分别为楚平王、昭王的谥号。这三个氏都属于芈姓,是楚国熊氏外最显赫的王族。

司马迁《史记》中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就是这三个氏。

《思美人》中屈原自称为“灵均”是不对的。

“灵均”是字,字是他对己的敬称,应该自称为“平”。而且“屈”是氏而非“姓”,他的名字应该为“芈原”。

鉴于“姓氏”出处不同,一般女性称“姓”,男性称“氏”。所以才有“芈八子”、“屈原”的称呼。

(图)《思美人》剧照

屈原时代的国际形势

战国后期,天子式微。诸侯国已不屑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替天子主持正义,而转变为兼并灭国。为了不落下风,各国争相变法图强。

楚国是诸国中面积最大,综合国力最强的。

但是楚国经过了近八百年的发展,速度趋缓。特别是相比西北强势崛起的秦国。

究其原因,是楚国长久以来的贵族政治特别是“三户”成为楚国的政权掌控者,导致楚国社会阶层几近固化,缺乏发展活力。

《思美人》中,王族出身的屈原起点甚高,是不可能担任底层的权县县令的。阶层固化,屈原也是不可能和莫愁女走到一起的。

屈原之前,卫国人吴起在悼王时期推行变法。但悼王死后,贵族旧势力反扑,吴起身死乱箭下,变法失败,刚出现的曙光再次消失。

而大约同时期,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商鞅最终被车裂,但变法成果在秦国被坚持了下来。变法后,秦国成为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

(图)《思美人》剧照

屈原时代,秦国已经南下消灭了巴蜀,楚国的空间被挤压。巴蜀的丢失给秦国带来了强大的后勤供应,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这是屈原变法的外因,此次变法和吴起变法有诸多相似,矛头都对准了旧贵族。所以很快遭遇贵族反攻,屈原被罢黜,变法再次失败。

作为王族,屈原推行自上而下的“美政”,带有强烈的楚国式浪漫。而不是《思美人》中从底层县令了解民间疾苦开始自下而上颠覆旧制度。

楚国面积大,地形不便,不利于军队调动,在面对侵略时不能及时应对。

所以尽管兵甲百万,但很难发挥集团优势。

而由于国土跨度大,分别同秦、魏、韩、齐等国接壤,能否处理好纵横关系对楚国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

此时出现了张仪哄骗楚怀王事件。

事件中,楚国对内失去了一位国王和大片国土,对外失去了信义及齐国等盟友,导致危机空前加重。

随后秦国展开了旨在灭亡楚国的战争。郢都失陷后,屈原自投汨罗江。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