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梦中的情景很清晰,但是一醒过来就什么也记不得了?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简单来说就是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些脑细胞没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活动,从而引发梦境。

如果我们在白天的时间经常思考某件事情,可能会加深思维所塑造的“记忆痕迹”,导致睡眠状态下的大脑神经活动容易被这些较深的“记忆痕迹”所唤起,于是便有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

有人说,所谓的梦,就是平日的愿望或恐惧在睡眠时不受抑制地显现。解梦大师弗络伊德曾经指出:“梦就是受抑制的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东西。”在梦里,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所无法实现的期许和愿望。所有的潜意识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只能在夜晚诉说心中最真实的故事,因为一旦晴空出现她们就会隐藏起来,所以睁开眼我们就永远无法看见她们。

早晨醒后,梦慢慢就消失了。有时我们确实也能回忆起来,当然这只有醒来后立即回忆才行。而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能回想起一些琐碎的梦境中的片段,很难回想起全部的完整梦境。因为清醒状态下的记忆,总是在各个片段之间加上连接,但梦完全抹除了这些连接,她是睡眠时部分脑区活跃所产生的记忆碎片。所以梦这种作品,在大脑的精神作品展览中不占一席之地,无法被记忆以完整形式储存下来。

由于梦境是大脑部分片区的神经元细胞活动所产生的记忆,他们并不会被醒觉状态下的自主意识完整的捕捉并形成清晰的神经元回路,因此他们无法成为连贯的完整的记忆。清醒意识在回忆梦境时,会不自觉地把将我们的主观意识渗入其中。人们会自以为梦到了很多根本没入梦的东西。人类的回忆机制容易导致人们的主观意识喜欢以符合逻辑的形式来填充缺失的梦境片段,正因为梦境多多少少都是不连贯的,各场景之间的连接缺失时,就会被有意地填补。

而生理学上,我们通过研究人类睡眠时大脑的活动状态来推测为何大多数梦境都无法被记忆捕捉的原因:

首先,做梦会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睡眠时期,一种是REM睡眠,也称眼动睡眠期,另一种是NREM睡眠,也叫非眼动睡眠期。其中绝大部分都发生在REM眼动睡眠期。既然是眼动睡眠,顾名思义也就是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会动,就像是在看或者在思考什么东西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快速眼动来判断他是在做梦的状态。

在醒觉状态下,人类的丘脑和皮质层之间会始终产生30-80赫兹的Gamma电波,这个过程也是链接人类感知系统和思维系统的过程,然而在REM眼动睡眠期,由于大脑主要皮质层区域的关闭,人脑形成一个闭合的神经系统,部分依旧活跃的皮质层会将产生的意识通过胆碱能神经元传递到丘脑,再传递到视觉皮层,使我们在梦中经历想象的场景。同时,这个梦境意识所激活的神经回路形成的闭环还会通过负责情绪的怕佩兹环路,使得我们在梦境中也能感受到情绪,有的人甚至会落泪等。

大脑的执行系统在梦里是负责构建梦境的,在清醒时执行系统是全方位运行的,而在睡梦中,执行系统只是部分功能运行。在非眼动期睡眠时(深度睡眠),蛋白合成物被激活,在树突摺状物中形成蛋白键,从而帮助巩固记忆;而在眼动期睡眠时(快醒来时)蛋白合成物密度低,造成树突摺状物分解较快,从而使梦中的记忆稍纵即逝。而恰恰大多数的梦境又发生在这一阶段的睡眠时间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醒来后不久梦中记忆就会被忘光了。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快速眼球转动(REM)睡眠时醒来,那么可能大脑执行系统会马上被激活并开始时蛋白键开始工作,产生结实的树突摺状物并巩固了记忆,所以这些梦中的记忆我们就会保留较长时间。

另外,关于梦境在醒来后的快速遗忘,还有更多的假说:比如说,由于梦境的一个功能就是实现预期,我们的大脑会存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预期,就像计算机将一个没有解开的程序暂时放入后台活动,防止占据主机过多的内存一样。而我们在梦境中会实现这些预期,我们都知道人在睡眠时会将负责储存白天短期记忆的海马体里的记忆内容存放到皮层形成长期记忆,而这个过程也是通过做梦将梦里的虚假记忆存储成真实记忆的绝佳机会,因此梦境在帮助我们实现大脑中没有实现的预期之后就会释放一定的脑部资源,使得我们在清醒时依然具备处理其它事务的能力,而不是将这些预期无限累积下去。

这个过程中只有一些比较奇特的部分会被我们的皮质层留意到,而成为记忆保留下来,大部分的内容都会在我们醒来后皮质层开始工作时而遗忘,使我们具备比较梦境和事实的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梦总是和人的情绪以及未达到的预期所相关。

欢迎关注脑洞实验室,这里没有问题的答案,只有关于问题答案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