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娶个老婆有多难!若穿越回去注定是光棍一条

随着年龄的增长,

周围朋友们不断脱单,逐渐步入了“高婚期”,

一对对男男女女前赴后继的步入婚姻殿堂,

在享受甜蜜的同时也各种花式秀恩爱,

为单身狗们备足了狗粮。

当然结个婚也没那么容易,

在开启二人世界的同时,

不少情侣也在走场办婚的过程中饱受“煎熬”。

图片来源:网络

01

笔者身边结婚最不易的一个兄弟,

从二十岁大学相识相恋到三十岁登记结婚,

期间恋爱了十年,分分合合五六次,

最后一起度过了一个“结婚年”,终于圆满礼成。

过去的一年里两人结了六次婚,每逢假期办一场:

年初春节男方家一场,宴请男方亲友及父母的同事;

五一假期女方家一场,宴请女方亲友及父母的同事;

端午假期男方老家一场,宴请男方老人及叔伯姑嫂;

中秋假期女方老家一场,宴请女方老人及姥舅妗姨;

国庆假期两人大学母校一场,与双方同学相聚;

元旦假期两人所在城市一场,约双方同事庆贺。

而最简易的一个姐们儿,

到三十岁还一直单身,

期间不理亲友催促,

坚决抵制父母压婚,

今年偶遇真命天子,

从相识相恋再到登记领证一周完成,

双方一拍即合不搞婚礼,

穷游去了趟南非,归来数月现在已经有孕在身。

现在娶个媳妇儿结个婚,

有人尊重传统礼俗,一步一个脚印,识聘婚嫁,礼数周全;

也有人不理老俗老礼,只求情投意合,一朝相识,快速闪婚;

还有人超凡脱俗,不受礼节羁绊,牵手白头,至死不婚。

有复杂的,有简易的,

归根结底,在照顾父母亲友礼俗的同时,

更多的是遵从双方的选择,

有相当的自由选择余地,

只要两个人高兴就成。

但返回到两千年前,

娶个媳妇儿可不那么容易,

在媒妁之言齐备的前提下,

起码还得做好六步。

图片来源:网络

02

如何结婚嫁娶?

中国比较早的汉族传统婚礼仪式见于西周古籍《礼记》的明确记载,

“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婚)礼也。”

“昏(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六步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的传统习俗。

那这六步到底怎么做呢?

纳采,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

当时通常礼物用“雁”。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礼记?昏义》)

其实古人在婚礼的关键步骤用雁做礼物,有着深刻的含义:

其一是守信义,雁为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用雁作纳采之礼,充分表达重承诺不失信;

其二是守秩序,雁行有序,从不僭越,雁飞行时老状居前、幼弱在后,用雁作礼,表达行止有序;

其三是守忠贞,雁表忠贞,从一而终,象征爱情忠贞不渝、家庭团结稳定。

古人的礼物绝对高大上,

可当时万一猎不到雁,

或者买不到雁,

那你可就惨了,媳妇儿都讨不到~

后来因为雁越来越难得,

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取代,

近代以后,逐渐改用鸡、鸭、鹅三种活禽代替雁作礼,

顺便说一句,

用雁作礼我们的半岛邻居朝鲜也学着用了不少年,

幸好人家还没有去申请“世界非遗”。

图片来源:网络

03

问名,

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姓氏和生辰八字,

问名的环节也是用雁做礼物。

“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

这个环节主要是男方问女方的名,

因为前面纳采的时候男方的名已经事先通报过了。

这里的问“名”,其实问的是姓氏,

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名字。

问名主要是两个目的:

其一是确定女子姓氏,进而不免同姓近亲结婚,以合乎“同姓不婚”的原则;

其二是确定女子的生辰八字,为之后的占卜做好基础,占卜两个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是男方将问名中获取的女子名字和八字取回后,

在祖庙进行占卜,

如卜得吉兆,通知女方,

并送礼表示要订婚决定缔结婚姻,仍用雁为礼,女家以礼相待。

“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当时占卜可是技术活,

富贵人家通常请专业人士用专业手法求取吉兆,

具体手法今日已经很难还原。

发展到后世逐渐简化,

到民国时候一般人家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

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

如果三天内没有发生什么怪异的时期,

多数认为顺利,拿男女庚贴合婚。

(这个习俗影响至今,现在还有不少人确定是否结婚还要算八字匹配度,当然与现代的星座配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征,

也称纳币或“纳成”,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下聘礼,

是男方家将聘礼送给女方家,

女方适当回礼,

这是订婚的重头戏。

“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至于纳征(聘礼)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男方的家产情况,

也取决于女方的尊贵与贫富程度。

除了皇室聘礼有确定的品类或数量以外,

一般老百姓的聘礼可谓多种多样,

历代聘礼各有特点。

(周朝是玉帛俪皮,战国时开始使用金钱;汉朝以黄金为主,实物附属;魏晋南北朝多用兽皮;到了隋唐两朝,聘礼品物繁多,金银珠宝,绸缎布匹,衣饰被褥,都可成为聘礼;进入宋代,富贵人家置办聘礼,除一般物品外,流行给女方定作一些纯金首饰,常见的是金钏、金锭、金幢坠,号称“三金”;明清时期,打制金银首饰更加普遍,手镯、耳环、耳坠、戒指最为流行,普通百姓之家,置办不起成套饰物,至少要准备一二件银饰。)

纳征论定聘礼时,

主要是双方家长出面,

媒人居中传话调和。

或由男家先开草帖,

与女家商议;

或由女家先提出聘礼要求,

交给男家考虑。

双方甚至会争执不一,

讨价还价,

常需媒人往返数次才可定下。

也有因聘礼数目上的出入无法谈拢,

终至亲事不能圆满的。

当然如若女方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优越,

嫁妆也不会薄。

其实聘礼和嫁妆是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经济原因,

那就是双方家财相当,

聘礼和嫁妆才会相宜。

而聘礼嫁妆带来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新婚夫妇新婚早期的生活水平。

从法律意义讲,

纳征意味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请期,

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

是男方家通过卜问神灵,

确定了娶亲的黄道吉日后,

写定红笺派媒人携往女家,

和女方家商量迎娶的日期。

经女方家复书同意,

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

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

告诉出嫁日期。

“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发展到后期,

请期的婚期确定也有着一套严格的流程,

男方要请阴阳或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进行推算,

决定迎娶吉日。

(比较常用的推算规矩:选定吉月:正、七月迎鸡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共猪;四、七月狗和龙;牛羊五、十一、六;腊月鼠马走。选定吉日是根据旧历书上所载的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等十二个字来决定:建、满、平、收黑(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黄道吉日),成、开皆可用(这二天尚可),闭、破不相当(犯忌不能用)。)

亲迎,

俗称“迎亲”。

是新郎亲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

到成婚日,

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

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

新郎在家等候的

(在这之前,新郎多数从来没见过新娘,很多是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知道以后每天醒来看到是西施还是东施……)。

据记载天子纳妃“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周代仪式隆重而繁杂,

且多在晚上迎亲。

唐代迎新妇,

以粟三升填臼,

用席一张盖井,

果三斤塞窗,

箭三支置户上。

新娘上车,

新郎骑马绕车三匝。

新妇入门,

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

再从正门入,

新妇入门,

先拜猪栏,

灶头,

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钮。

发展到宋代,

仪式更加繁复,

有挂帐,催妆,起担子,

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

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环节。

当然,

历朝历代中迎亲的环节都饱含驱恶祛邪,

祈求吉祥的意思,

也多象征新婚夫妇婚姻幸福美满。

亲迎在古代有着重要意义,

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

甚至有规定凡未亲迎而夫死,

女可以改嫁;

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

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

图片来源:网络

04

生在古代,

结婚可不是小事,

起码得走完上面六步,

过完“六礼”。

六礼的明确记载起始于奴隶社会的西周,

随后历朝历代几经变迁,

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

唐朝、明朝甚至还写进了法律,

在唐律和大明律中都有结婚六礼的规定,

婚姻双方都不能随便更改。

一句话,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看了上面的过程,

广大男同胞是不是幸福感爆棚,庆幸生在了今天?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