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性格何以形成?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金庸很多小说里,都有一个来自祖国边疆的大反派,有身份地位,功夫也很高,但就是喜欢搞搞破坏。然而这些人很多时候的阴谋,除了暴露其真实的智商以外,对主角没起到任何的妨碍。我一直怀疑金庸在写他们的时候,就抱着恶搞的目的,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中华厚黑术的凶猛。

比如,《神雕侠侣》里面有金轮法王,《射雕英雄传》里有欧阳锋,《连城诀》里有血刀老祖,《鹿鼎记》里的桑结喇嘛。在《天龙八部》里,这类人物的代表就是鸠摩智。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孩子。

通篇看下来,这孩子就没消停过,跑来跑去。他的逻辑是,我要练武功,你的东西对我练武有帮助,你得给我,不给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再找机会暗算你,或是偷。

鸠摩智虽然异常聪明,但在玩阴谋上面,却像个小孩子。与慕容博一比,他撒的谎不但骗不到人,甚至让人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好笑。他对别人说,只为完成朋友的生前愿望,所以要找到六脉神剑的剑谱,拿去在朋友墓前烧掉——自己绝不看上一眼。唉,真是天真,这些话连我十岁的女儿都不会相信。

那么,鸠摩智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社会角色上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也极可能兼着大雪山大轮寺主持,被当地人尊称为“大轮明王”。

列位看官,佛学词典中提到,所谓“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那是佛菩萨为教导顽劣刚强的众生(大奸大恶之徒)而显露的化身,又称教令轮身。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代表着怒火,所以鸠摩智的武功正是“火焰掌”。

“大轮明王”对应的正是弥勒佛的“忿化身”。弥勒佛又称未来佛,金庸在把这个称号安在鸠摩智身上时,就已在暗示,此人悟道是将来的事,现在还未得解脱。

看完《天龙八部》,我个人认为,获得真正解脱的共有5位:扫地神僧,玄慈,鸠摩智,还有慕容博与萧远山。扫地神僧靠的是修持,慕容博与萧远山是被度化,玄慈是直面生命中最阴暗部分而获解脱,而鸠摩智则是武功尽失之后获得解脱。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未得解脱前的鸠摩智,我们看看他解脱之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以及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次原因。

在解脱之前,鸠摩智都在忙活什么?文中其实提到过,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扫荡黑教,西域扬名;二是开坛讲经,释疑答难;三是勤练功夫,挑战极限。

第一件事,他已做完了。

第二件事,他每隔五年才干一次,基本上是在玩儿票,但这也足以让信众和同道“欢喜赞叹”,连保定帝都曾动过前去听经的念头,足见其功底之扎实,以及自身的聪明。

所以他的日常工作重点,主要落在了第三件事上——不断挑战武学极限。

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完火焰刀之后,鸠摩智显然不满足,要更厉害的办法只有一个,再去学其他更厉害的功夫。

所以在书里,鸠摩智从上台到退场,从没就歇息过,忙得很。今天跑到大理天龙寺,去找六脉神剑,明天又跑到苏州,去看看慕容家里有什么,后天跑到少林寺去挑战一把。

虽然没参加过奥运会,但他心底深处,始终有个声音在呼唤着,我要“更高,更快,更强!”

这个单纯的孩子背后一直有个声音,我要更成功,我要更努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鸠摩智什么办法都用过,不择手段。用嘴巴去骗,用金钱去买,用秘籍去交换,如果这些都还不行,那就动手去抢,或者就去偷——小无相功就是从王夫人家里偷来的。

如果用现在社会上的通行标准,在人生路上,鸠摩智算是很成功的了。他身份有,财富有,名声有,武功也有。

他有身份。“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连保定帝都听说过他。

他有财富。他去拜见天龙寺,见面的一封信都是黄金做的,两个字,“豪奢”。

——本因方丈从怀中取出一封金光灿烂的信来,递在保定帝手中。保定帝接了过来,着手重甸甸地,但见这信奇异之极,竟是用黄金打成极薄的封皮,上用白金嵌出文字,乃是梵文…封套抽开,里面信件也是黄金打造的…笺上梵文也以白金镶嵌而成,镶工极尽精细,显是高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方始制成。单是一个信封、一张信笺,便是两件弥足珍贵的宝物。

他有名声。

——听说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保定帝也曾动过前去听经之念。

他有功夫。不像木婉清、岳老三和包不同这些角色,出场亮相惊为天人,越到后面武功越烂,鸠摩智则是出场就极厉害,后来也厉害。我们看他最后一战对阵慕容复。

——鸠摩智狞笑道:“你怎知我内息走入岔道?当真胡说八道。”说着左手一探,向慕容复面门抓来。慕容复见他五指微颤,但这一抓法度谨严,沉稳老辣,丝毫没有内力不足之象…鸠摩智喝道:“瞧在你父亲面上,十招之内,不使杀手,算是我一点故人的香火之情。”呼的一拳击出,直取慕容复右肩。慕容复飘身闪开,鸠摩智第二招已紧接而至,中间竟无丝毫空隙。慕容复虽擅“斗转星移”的借力打力之法,但对方招数实在太过精妙,每一招都是只使半招,下半招倏生变化,慕容复要待借力,却是无从借起,只得紧紧守住要害,俟敌之隙。但鸠摩智招数奇幻,的是生平从所未见,一拳打到半途,已化为指,手抓拿出,近身时却变为掌。

——堪堪十招打完,鸠摩智喝道:“十招已完,你认命罢!”慕容复眼前一花,但见四面八方都是鸠摩智的人影,左边踢来一脚,右边击来一拳,前面拍来一掌,后面戳来一指,诸般招数一时齐至,不知如何招架才是,只得双掌飞舞,凝运功力,只守不攻,自己打自己的拳法。忽听得鸠摩智不住喘气,呼呼声声,越喘越快,慕容复精神一振,心道:“这和尚内息已乱,快透不过气来了。我只须努力支持,不给他击倒,时刻一久,他当会倒地自毙。”可是鸠摩智喘气虽急,招数却也跟着加紧,蓦地里大喝一声,慕容复只觉腰间“脊中穴”、腹部“商曲穴”同时一痛,已被点中穴道,手足麻软,再也动弹不得。

对慕容复这样的高手,鸠摩智真要动手,十来招就能了结,这种实力不下于萧峰。

这位老兄,以我们现在的人来看,三个字,“很成功”。

但是问题,看上去一个很成功的人,却干出很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

比如,作为一个国师,他能潜到王夫人家里偷小无相功;为得到六脉神剑谱,他先去骗,骗不赢就抢,抢不到就把段誉抢走了,再逼他写剑谱,段誉不从他竟威胁要把他直接烧死;下棋的时候他趁人之危,用心理催眠的手法,险些暗算了慕容复和段延庆;他后来挑战少林寺,与虚竹较艺的时候,最后竟然用刀来暗算,让旁观者直摇头。这种事情干得着实不少。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他回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坐在污泥之中,猛地省起:“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他回顾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又是惭愧,又是伤心。

整体看来,鸠摩智为达目标,一直都是不择手段,为什么?

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他不停地在追求更高的目标?是什么力量让何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而把目标建在更高更远更强呢?

由此我们来猜测一下,他可能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依据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这个种子依然是在12岁以前鸠摩智的童年被种下。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鸠摩智的养育者,都对他干了些什么?

小鸠摩智兴冲冲地跑来,“师父,师父,我足足练了三天,刚才终于一掌把小树打断了!”

师父瞟了他一眼,“别骄傲啊孩子,看到我边上这棵你看到没有,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你打断的应该这一棵啊,孩子,去努力吧!”

轻轻一句话,就把小鸠摩智当下的喜悦,全部化为灰烬,随后变成无穷的压力。于是一个更大的目标,在小鸠摩智的眼前浮现了,他刚刚升起对自己的一点欣赏和喜欢,在刹那间停掉了,他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洗脸也在想,想的就是这个目标。而眼前的风景如何,他全都忽略了,完全享受不到。

小鸠摩智的耳边,一直都响着这样的话语:

“鸠摩智啊,你不应该是这个水平啊,应该可以更好啊!”

“鸠摩智啊,以你的聪明劲儿,这本经书早该会背了呀!”

“鸠摩智啊,其实你昨天多看一遍,这部经书你就能倒着背了!”

“鸠摩智啊,师父这里还有更好的秘籍啊,你要再用功一点啊!”

“鸠摩智啊,加油啊,将来你的武功一定可以超过天下所有人!”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的话,与这些何其相似?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一张卷子,考了95分,拿给妈妈去看。妈妈对孩子说,“宝贝95分固然很好,再要5分就100分了,再努力一点吧。”当孩子钢琴弹得很好时,父母却说,“孩子,钢琴弹得好我当然很开心,但你也不要骄傲啊,舞蹈也要学哦。”

其实能做到这样,相比那些不停地贬损孩子,不停地去打压的孩子,已算是不错了。但是这依然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妈妈不停地讲,“不要沾沾自喜”,“你还可以更好”,“你还可以更成功”,“你要更努力”。在孩子听来,其实就是那一句话——我做得还不够,我还应该可以更好。“孩子,加油啊,你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永远在孩子树立下一个新目标,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目标。

很多人就是被这句“要多加油啊”,给催眠得一辈子都停不下来,永远没有享受过当下的幸福,忽略了当下所获得成就的喜悦,他们的整个人生就是未来,未来,还是未来。

这些话,代表了父母的一个意愿,“你不许往下掉,你只能往前进”,是非常刚性的,没有弹性的。很多的家长,一味逼着孩子要更好,更努力,多数时候不能接受孩子的一点点的退步。可是他们却忘了世间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有起有落,有进有退。

没有一座山峰会直线往上,在攀登的路上总会有起伏。也没有一座山,是没有顶点的,它总有一个最高处。我们要允许自己在实现目标后,有一个享受的过程,甚至在完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也是很享受的。简单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享受,在实现目标的那个片刻,我们也要学会去享受,这样的人生才是从容的,优雅的。

“要更成功”的驱使令,它所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它让一个人,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从而会给一个人带来两个方面痛苦。

首先,让人无法享受正在眼前发生与已经握在手上的幸福。

从书中的描述里,鸠摩智的日常中除了对武功感兴趣,对其他的事物是视而不见,食不知味。

在阿碧的琴韵小筑里。

——到得厅上,阿碧请客人就座,便有男仆奉上清茶糕点。段誉端起茶碗,扑鼻一阵清香,揭开盖碗,只见淡绿茶水中飘浮着一粒粒深碧的茶叶,便像一颗颗小珠,生满纤细绒毛。段誉从未见过,喝了一口,只觉满嘴清香,舌底生津…四色点心是玫瑰松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藕粉火腿饺,形状精雅,每件糕点都似不是做来吃的,而是用来玩赏一般。

阿朱出来后,段誉立即闻到了香味,但鸠摩智丝毫没有察觉。

——鸠摩智内功虽然深厚,但一生严守色戒,红颜绿鬓,在他眼中只是白骨骷髅,香粉胭脂,于他鼻端直同脓血秽臭,浑不知男人女子体气之有异。

金庸把鸠摩智他对外界其他事物没感觉,归结到他的修为上,那我们再往后看一下,他到底闻不闻得到?

当他掉入到枯井后,他回想起他当年在台上讲经,檀香梵音环绕,他闻到了泥井的臭味,在那一刻,他感受到极大的恐惧,体会到什么叫绝望。于是,他的感官和感觉在那个瞬间复苏了,他回到了当下,不得不跟自己真实的状况相处,这与他最后的解脱有着极大关系。

这告诉我们,以前正是这种对未来的执着和追求,让他忽略和切断了自己的感官。因为他所有的目标都是下一个目标,下一刻,他是活在未来的人。他在那个片刻,因为武功尽失,他被强制性地拉回当下,因为原先的目标已经幻灭了。正因如此,他回到当下。

其次,这种人会活得很辛苦。更严重的会迷失本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干出一些投机取巧甚至伤人伤己的事,走向与最初目标完全相反的方向。

比如鸠摩智原来是为了追求更高武功,最后的结果却是走火入魔,武功尽失,如果不是段誉的话,他会死得很惨。

很多孩子为了达到目标,就投机取巧,比如在考试中作弊。

有些企业,比如三鹿,为了企业实现更高的目标,往牛奶里加三聚氰铵,违背法律、良心、道德,最后也毁掉了企业。

我们常听老板在吼叫员工,“昨天最高的成就,就是今天最低的要求”,这种不但会给员工增加巨大的压力,也会让他感受不到当下的幸福。第一,未必真的能够做到,如果没做到,会给到团队一个很大的挫败感。第二,会逼得员工和企业不择手段,比如做假。第三是让员工和老板,都无法去享受正在握在手中的幸福——即便钱多一点,但下一个目标马上就来了。所以,这样的高压之下,企业高管的职业倦怠很高,有的选择辞职,有的得了重疾,有的直接死亡。那么,重疾和死亡像不是鸠摩智的走火入魔呢?

当一个人或是企业,被“要更成功”这个心魔所控制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走上鸠摩智的路。

除了上面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这种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身边的人。

他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同事,下属或伙伴,提出很多的要求,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他会不停地要求身边的人跟他一样,要更好,要更努力,要更强大,只许前进不许退。

这是一个功利导向的社会,很多人,往往以“物质成就”来评断一个人是否成功。

扫地神僧曾经对鸠摩智说过,你去练七十二绝技,殊不知,每项功夫都有相应的佛门心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如果忽略了心法,你不但练不成,反而还会走火入魔。这就告诉我们在物质与技能上的追求上,也需要心灵的成长作为支持。简单地说,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成长,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成长,而鸠摩智恰忽略了后者。

谁的车更好,我要买比他更好的车,哪家的房子大,我要努力买一套更大的。不停地比较,比较比较…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人比你更好、更强。这种比较下的目标追逐,如果我们不停下来,我们就像着魔一样,如鸠摩智一样走火入魔。

每个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有所成就,可是如果我们像鸠摩智的养育者那样,不停地采取那样的行为对待他,那有可能我们孩子就会落得鸠摩智的下场,我想这不是父母所要的。

我们了解世间有个客观规律,一棵树能长多高,往往根就要扎多深,树冠有多大,往往根系就盘多广。如果把树比作人,那么树高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根长就是人格健全程度。一个孩子的人格健全程度,决定了他人生成就的高度。一棵树的高度,无法从头脑角度去先行设定,它能长多高取决于它的根扎得有多深,你要做的是施肥与浇水,不要去拔苗助长,不去乱剪乱伐。哪怕最后就算它被拨到了想要的高度,可是遇到一点风吹雨打,就会倒掉。

如果我们尊重规律,一个孩子自然会依照他的方式,活出他自己,他对这个社会贡献的力量,也会随之而出。他在有成就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他内在的心性健康,这样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家或高管,以牺牲自己的家庭、幸福、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单纯的物质成就,以满足自己内在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为达成目标,其他都可以不要。那么即使是最后他实现了,也可能失去了曾经握在手中的幸福。

我们不是说不要努力,不是去教一个孩子不努力,而是要让孩子学会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片刻,在幸福中按照他自己的步调自信前行。

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看到他已得到的成就,要学会与孩子一同去享受当下的成就,感受其中的快乐。当孩子取得他认为好成绩的时候,或他有所进步的时候,哪怕他上次59分,这次考了60分,也是值得欣赏的。

吊诡的是,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成就反而不会太低。

要知道,我们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协助者,我们不是主导者,我们只是协助他活出他的天性,而且我们要相信老天给孩子的原料是足够的,要相信这一点。

即使某项技能,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可是依然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有权拒绝,也有权同意,这就叫“邀请而不要求”。

求求各位父母,放过你的孩子。请好好地跟他一起去欣赏,去欣赏他在当下获得的成就与喜悦。这样的孩子,他才能活出从容、优雅和平衡的人生。

请相信老天,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你对他的未来放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