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年前,人类竟然是这样处理遗体的!中国殡葬“进化”史

关于安葬那些事

安葬,是人们处理遗体的方法,是亲人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心情的行为。现代安葬的方法总体分为两种:遗体保存和遗体消灭。

遗体保存者,认为灵魂以肉体为依托和归宿,应尽量保存遗体,采取土葬、悬棺葬、防腐葬等形式;

遗体消灭者,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往生,应尽快消灭遗体,使灵魂得以安息,采取火葬、水葬、天葬等形式安葬。

十分钟看完中国殡葬“进化”史

丧葬萌芽——4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

屈肢葬

随着人类对鬼神信仰的产生,产生并出现了丧葬的萌芽,从全世界范围的考古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对同伴的死亡表现出极大的悲伤和怀念之情,并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作为殉葬品。并产生“屈肢葬”,这种安葬形式在现今的非洲原始部落还有承袭,而在我国秦人采取这种葬法直至汉代才渐渐消失。

新石器时代的屈肢葬考古发现,跟婴儿的姿态差不多

初见棺材——10000 - 8000年前【氏族社会前期】

安葬“男女有别”

随着母系社会的形成,安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在安葬的方式中出现了母亲和孩子的墓地排在一排,而父亲单独葬的现象。同时出现了墓坑排列有序、少数合葬形式的类现代“公墓”的现象,这一时期出土的安葬形式多为仰身直肢一次葬,也有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割体葬和瓮棺葬。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最早的下葬朝向观念。

最早的“骨灰罐”瓮棺和躺着埋葬的形式

最早“墓碑”——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

“墓碑”? “祭扫”?

辽宁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积石塚群内有用三圈淡红色的石桩围城三层逐渐迭起的圆坛,下面的土里出土三具人骨,发掘者认为这可能就是早期的“墓碑”了。同一时期的甘肃永靖县大何庄齐家文化墓地中,也发现了最早的祭祀活动的遗迹,除了出土了人骨,还有祭祀活动宰杀动物的骨架。

红山文化积石塚群

大何庄齐家文化墓地

火葬兴起——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

肉身既腐,灵魂不灭

尽管火葬在现代重新推广,但在古代早已流行。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火葬。在甘肃、辽东、江西都出土了火烧后的尸骨,并伴有随葬陶壶和石纺轮等随葬品。有力地说明,火葬并非传自印度。《墨子·节葬下》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想当年这两个人也许就“死后烧不烧的问题”陷入文化差异性探讨

然后可能没讨论出结果,义渠君就死了......

所以后来,芈月的孙子的孙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就什么都不跟人家讨论了。

生死“大”事——4000年前【夏商周春秋战国】

没钱也要狠嘚瑟

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利用人们的鬼神崇拜,产生了丰富的安葬礼数,并严重影响了之后几千年的封建安葬形式。夏朝“事鬼敬神”,商殷“先鬼而后礼”,到了周代虽“敬鬼神而远之”,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孔子说“吾从周”之外,百家多提倡薄葬,比如墨子。与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相辉映的,是这一时期的殡葬文化多向发展,既有大面积的奢华陵寝和陪葬物,也有节地薄葬的现象出现。

战国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

战国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薄葬之风——1700年前【魏晋南北朝】

曹操起带头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丧事最为俭薄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安葬形式重在选风水福地,而非修建奢华的陵寝,并对后世的风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社会经济遭到重创,二来是因为曹操“盗墓发家”的感悟,下诏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三来,皇帝都不修陵寝,达官百姓谁敢僭越?

谁还讲究下葬~

但是作为文化人,基本的墓穴壁画还是要有的

随葬品盛行——1400年前【唐宋】

最奢随葬品,有钱任性

魏晋时期的薄葬之风,随着隋唐宋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又消失在历史车辙下。今人能看到的最奢随葬品大多出自这三个朝代的墓穴。尽管当时士大夫有“生而必死,理之常分”的薄葬思想,但随便一个王侯大夫的墓地都能出土一两件媲美毕加索画作价值的宝贝。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鸳鸯莲瓣纹金碗

烧烧更孝顺——1000年前【宋金元】

官办公墓出现

这一时期,火葬成为南方诸多地方的社会习俗,每个城市的寺院必有“火葬场”。三教【儒、佛、道】合一的观念驱动下,人们对封建迷信达到了空前高度。今人的烧纸钱习俗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哭丧风俗也是,占星术、风水术在这一时期被官方合法化,甚至有了“钦定”“御制”的专业部门。宋光宗曰:“礼莫大于事宗庙,孝莫重于执丧。”尽管宋元统治者明令禁止火葬,甚至官方建起最早的公墓给百姓安葬,仍不能阻止宗教对百姓的深远影响。

豪气逼人的黄金棺椁和黄金佛舍利塔

近现代丧葬——600年前【明清】

死灰复燃的殉葬

到了明清时期,近现代的丧葬传统形态逐渐成型,红白喜事之说深入民间,以往的红事喜庆也延续到了白事里,认为老人在世享尽了子孙之福,升天登遐值得后人庆喜。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从朱元璋到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一百年间,皇帝及藩王死,都会让大批妃嫔殉葬、陪葬。仅朱元璋驾崩,就令46名妃嫔宫女陪葬,其中12名是宫女,为了保证陪葬的妃嫔容颜不变,会让妃嫔喝下“安眠药”,往她们的身体里灌注水银防腐。到了清朝,虽然官方说法是“不强求”,但殉葬的女子会得到朝廷的“表扬”,甚至全家鸡犬升天,贞洁烈女备受推崇,因此清朝殉葬之风毫无收敛。

《明妃传》里有这么一段:

明代宗朱祁钰驾崩了,朱祁钰的妈妈就打算让儿子最喜欢的女人给他殉葬。

但是这次刘诗诗没被烧死,因为她另一个“男朋友”是废除明朝殉葬陋习的明英宗朱祁镇。

《甄嬛传》里也有这么一段:

十七爷被皇帝毒死了,浣碧就在十七爷出殡的时候撞棺材自杀了。

西方影响——100年前【民国】

火葬、公墓推行

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俗,呈现出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丧葬礼俗仍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上流人群已开始采用新式的丧葬礼仪。从这一时期起,人们对僧道风水的迷信已日趋衰弱,从宋代以来的葬礼佛事逐渐消失。民国起,吊丧不再跪拜磕头,而是推行脱帽鞠三躬的礼节。

民国时期的西式葬礼

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葬礼

民国时期的中式纸人送葬品

花样安葬——至今【21世纪】

生态葬推行

近几年,绿色环保概念加深,国家频频推崇生态葬概念。所以,殡葬业发展到现在,除了传统立碑式安葬,更有很多绿色葬。

新式树葬

古代树葬即是露天葬的一种,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

九公山小型树葬 

骨灰海撒

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

花坛葬

花坛葬是起源于西方的绿色葬式,是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花坛葬价格便宜,经济环保。改善了环境,节约了土地,改变了传统公墓死板无生机的形式。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尊重。

天寿陵园花坛葬 

草坪葬

草坪葬也是一种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新型生态殡葬形式。即把骨灰撒入草坪下的洞穴后,上面铺一块小小的碑,但占地面积很小,只有现行绿色生态葬法的一半不到。同时,是在众多生态葬法中保留骨灰盒的一种。(除了壁葬和草坪葬之外,其他生态葬法都不保留骨灰盒)

九公山长城纪念林草坪葬 

壁葬

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时为后人留福,是一种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壁葬墙和普通的墙体高低相仿,略厚些,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

桃峰陵园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