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帝国崩溃的真正原因

秦国从统一至灭亡只用了15年,关于其灭亡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体制畸形,高度集权、缺乏弹性的体制导致帝国难以驾驭版图骤增、文化经济繁荣且宗族势力强大的六国地区,迅速瓦解崩溃。

(1)社会主要矛盾转移。

随着统一天下,秦国以及六国的社会矛盾悄然发生变化,秦国面临结构性转型。

统一前,秦主要社会阶层分为农民与军人,奖励耕织、按功授爵,只有战争才能使得两大阶层获益。

统一后,中国再无大的战事,秦人无仗可打,也就难以按功授爵,从军不再是秦人获取爵位、土地的捷径,军队战斗力锐减在情理之中。同时,秦国农业人口饱和,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秦始皇大兴土木、南征北伐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以工代赈。

秦统一后,秦国民众方向迷失,国家凝聚力明显下降,农业化、军事化的体制遭遇瓶颈。

统一前,从军是谋求权力、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统一后,秦军开疆拓土,秦军的作用降为戍边,从军积极性大为下降。

秦人面临的外部局面完全不同。

统一前,六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各方势力犬牙交错,降低了国家的凝聚力,被秦人各个击破。

统一后,秦人面临空前艰难的统治困境,版图空前的拓展导致官僚机构、军事力量难以应对,秦人的力量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统治,官员、军队驻扎各地区,稀释了秦国的核心力量;

但是一旦任用六国官员、选派六国军队,降低了忠诚度,10年内吞并六国带来的统治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消化解决。

六国灭亡,其主要矛盾上升为一致对抗秦国,颇似五国攻齐,秦国的的潜在敌人比统一前更加强大。

(2)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秦政权统治阶层空心化

商君变法导致秦王集司法、财政、人事权于一体,高度独裁专制,爵位不世袭罔替,导致权力集中。

皇帝权力缺乏制衡,可以动辄杀害大臣,大臣没有世袭的领地,人身安全与财产毫无保证,只充当皇帝打工者的身份,皇帝与大臣并没有实现利益共同体。

地方组织上,秦人极力瓦解宗族,削弱对君主的威胁,反而言之也削弱了防御外敌的能力。

因此,秦朝看似无比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统治阶层空心化,缺乏凝聚力。

(3)文明的差异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野蛮民族通过武力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他们往往被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以我国的元朝和清朝为例,元清都是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的政权,元朝拒绝接受汉文明,政权仅仅维持了不到百年就被赶回大漠;

清朝主动接受汉化,国祚接近三百年。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其衍生的民族精神与认同感往往激烈着民族抵御外敌。

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恫吓愚民,在文化程度最落后的秦国卓有成效;

秦始皇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则是激化了六国与秦朝的矛盾。

六国文教发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碰撞出各种思想的火花,稷下学宫包含各类思想,思想高度开放;

北方的燕赵接受胡化,多慷慨悲歌之士;

即便是文化最落后的楚国,也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楚辞;

军事强大的秦国则是文化真空。

专制体制对付文教落后的秦国尚且有效,面对文化高度繁荣的山东六国,则引发尖锐的矛盾。

文教的不匹配、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导致秦国与六国高度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