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挑书和读书?

爱读书的人心思诡异,想法复杂;知识分子是极其虚伪险恶的一些人;他们所呈现的书籍,不过是他们筛选以后,处心积虑想要给我们看的内容而已。

4月份有两个时间节点与知识和阅读有关。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和版权日,4月26日则是世界知识产权日。

在已经过去的世界阅读日和版权日,我平日里忙碌于生活的朋友,却俨然成了爱读书的模范,各各都是仰望心空追求真理的先驱者。这与联合国公布数据反映的状况相悖,2013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国家图书阅读量排行榜,中国人一年平均阅读量不足1本。尽管近来媒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的阅读量在逐步上升,形势有所好转。

其实,我本人是不喜欢读书的。即便是后来我开始成为翻书党,那也是迫于外在压力的无奈。我追求和向往的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求甚解的处世态度与精神。所以,在读书日这样的日子,我特别分享了一首打油诗和大家共勉——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来蚊虫多跳蚤,冬日大雪好好玩

人们常说,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文艺的说法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是有诗和远方。然而,我确认为这是一种极其虚伪的态度。就像平时不怎么读书的人,在世界读书日这么一个节日里,一下子各个都成了爱阅读的标兵。

这或许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毕竟阅读至少现在在世人眼中还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诗歌之王”等节目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对于那些食不果腹者,阅读几乎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当然,对于不读书这件事我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我认为,那些爱读书的人,也是心思最多的人,想法最复杂的人,最不易信任他人的人,处世精明的人。这一类人通常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通晓海量的经世致用的方法论,从前任眼中总是能够借鉴到一些用于处理眼下的经验。他们利用那些“偷来”的知识为个人和团体“牟利”。正是如此,他们处事圆滑,懂得变通,顺势而为,能够自主判断哪些于自己是有利的,哪些是无利于自己的?从而将利益最大化。

其次,我对书中那些间接获取的经验保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尽管,我也曾埋头于书海寻求璞玉,然而却始终未能如愿。书中能够获取知识,毕竟是他人加工后的结果。无论他人如何赞同,都比不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体力行的实践才是最可靠的知识和经验的源泉。再说读书的知识分子是极为虚伪,消极懈怠的一群人。骨子里有一部“天下唯我独尊”的傲慢心态,常常缺乏一种谦卑、虔诚、敬畏之心;却又常常像极了怨妇,不是伤春悲秋,就是怀才不遇,仿佛整个世界都亏欠了他,少有一种豁达、洒脱,超凡脱俗的心态。所以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才是世界观,别人的世界观顶多算是眼界之内的视界观。

我常常还想,凡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书籍。一定是那些编辑和作者,为了让我们看到他想让我们看到的内容,而“处心积虑”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事前审查的行为,实在不是一种客观经验的事实存在为前提。正如所有的书本和历史,成文作品和个人传记,所有一一呈现出来的内容,一定是经过那些作者有意识的,或者通过记忆筛选加工出来的内容片段。而那些潜意识里,被淘汰的素材,或许才是内心最真实的反馈和想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是毫无意义的。它不如实践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来得爽快。

人以什么理由挑书呢?其实这跟我们阅读书籍的道理一样,我们总是习惯于认同那些我们个人价值观里所认同的道理,或者说我们总是赞同那些跟我们意见一致的人。挑书也是一样,我们总是更容易根据我们个人的喜恶偏好去作出决定,去挑选书籍,以便达到我们某种心理预期。

然而真理的获得并非如此。尽管我们读书是为了追求终极真理,或著成成一家之言。他还读书只要采纳百家,博众所长。所谓“兼听则暗,偏听则明”是也。如果只根据我们个人的喜恶偏好去阅读,那么我们只会认同那些观点与我们相似的人,从而忽略了听取不同的意见,背叛了辩证思维,与我们追求终极真理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我不喜欢读书,也同样不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因为获取的知识阅读,反而变的狭隘。他们不是为了急功近利的追求某种所得,就是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

文/颜如玉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