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能改变贫弱,王安石变法能成功,全都离不开此人

积贫积弱之下,北宋深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熙河开边,成为王朝最大的一抹亮色。

宋夏的龙争虎斗

1005年,经历了你来我往几十年的攻伐,北宋和辽终于悲观地发现:当前条件下二者谁也奈何对方不得。于是在澶州城下,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成兄弟之国,奠定了其后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但是对于北宋而言,这并不是结束。

就在东北的战火逐渐平息时,西北地区的党项开始不安分起来。作为唐朝后期形成的割据势力,宋太宗曾经想用将党项贵族哄到开封软禁的方式消除割据,但其中一个叫李继迁的选择逃走,在西北地区拉起一支队伍开始和北宋对着干。

此时的北宋有辽和党项横在头顶,被这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折腾得疲于奔命,李继迁不仅趁宋辽大战时抢地盘,还暗通辽国,甚至跑到辽国请求封号,气焰嚣张得不行。

(图)北宋

招抚不成,宋太宗五路大军兵发西北但很快败绩。对于疲软的北宋而言,这样的失败权当做高粱河惨败第二季了,但是真宗时期北宋选择了割让夏、绥、银、宥、静五州给李继迁。如同魏国割地事秦一般,这种行为让李继迁扩大了版图,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但这位首领还不满足,很快攻陷宋朝重镇灵州、凉州,截断了丝绸之路,使宋朝与西域的无法朝贡和经商,宋朝也无法购买西域马,严重削弱了北宋的边防。

在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繁荣的北宋,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因此自宋辽息兵之后,宋朝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夏身上。李继迁死后,李德明继位,趁着宋辽澶州之战之后修养的当,大举向西扩张,很快扩张至十余州,拥兵数十万。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

李元昊的称帝行为激怒了北宋,以仁义著称的宋仁宗马上发兵西进。

但是由于北宋以文制武体制的羁绊以及长期以来的军备松懈,很快就在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大败。

这让指挥官范仲淹很受伤,但是也让他找到了解决西夏问题的最终策略。

由于北宋以文制武,所以作为文官的范仲淹对西北边境进行了整顿,精兵去冗,随即开始展开反击。

范仲淹的策略是:

封堵宋夏边境,筑堡寨相连,形成严密的横向封锁线;同时以堡垒纵向前出,楔入敌境,再横向筑封锁线。

步步为营,不断压缩西夏空间。同时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欢迎党项人前来投诚吃香喝辣。

经过整顿反击,北宋很快占据主动。1044年,宋夏签订庆历和议,李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小费。边境终于和平。

(图)范仲淹

进击河潢,变法开疆

对西夏的胜利为范仲淹赢得了政治资本,为后来的“庆历新政”打下了基础,但是庆历新政产生的波澜微乎其微。

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冗费”“冗兵”“冗官”,仍然然像吸血虫一样,吸吮着王朝的身体。若不革新,不用等外部颠覆,内部就会先行瓦解,所幸有了王安石变法。

应该说,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要仰赖遇上了一个不安分的领导宋神宗。

这位年轻天子不甘心被祖宗之法束缚,有感于屡受辽国西夏侵扰,决心“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渴望有秦皇汉武一样的伟业。于是1067年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针对“冗费”“冗兵”“冗官”问题,王安石对症下药,以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推行新政。

但变法一起,很快遭到保守势力的群起攻讦。

⊙北宋的守旧势力不同前朝,因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北宋初期没有特权阶级的更新换代;

⊙守旧势力庞大威胁皇权,从中央集权需要,统治者又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笼络他们,这也是冗费的一大方面;

⊙加上宋太祖制定了“刑不上大夫”的国策,贪污受贿都很少死刑,因此贪污严重,利益集团庞大;

⊙至于风气开明、文臣误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也注定了王安石变法的悲剧结尾。

但王安石不怕,因为他有后台宋神宗。

神宗太想富国强兵了,所以变法前期对王安石可谓是无条件满足。

(图)王安石

1068年,耀州司户参军王韶向神宗奏进了《平戎策》三篇,提出“欲制服西夏,须先断其右臂”的主张。

这和神宗的战略不谋而合,加上王安石支持,于是神宗任命王韶为太子中允,授秘书省著作郎,差充秦凤路经略安抚司管勾公事,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公事,着手实施灭夏战略。

王韶认为,西夏是汉王朝旧地,这个国家就不该存在。

的确,这一地区在“安史之乱”后就被吐蕃侵占,中间张议潮短暂收复但很快得而复失。

王韶的战略是:在坚持范仲淹“囚笼政策”的基础上,效仿汉武帝联合西域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即‘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

《平戎策》的主旨是:要消灭西夏,必须把西夏以南的吐蕃部落制服。

此时的王安石,面对朝中此起彼伏的反对之声,也急需一场对外胜利来为自己加分。于是对王韶也是无条件支持。

边将李师中不配合,撤!窦舜卿不听话,换!……

这使得王韶没有了羁绊,得以大展拳脚。

王韶一到任,首先带领数骑见蕃部首领俞龙珂,劝说其归附,很快俞龙珂所属12万人归顺宋朝;

1072年,王韶进至渭源堡,打败羌人,然后进驻武胜,建立镇洮军。宋神宗改镇洮为熙州,王韶任熙州知州;

1073年,王韶发动熙河之役,率军穿越露骨山,收复河州,紧接着攻下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的羌人纷纷投降。

经此一战,北宋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让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

在熙河拓边过程中,王韶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凿空开边”的重大胜利。期间,“用兵有机略”,“每战必捷”。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立国八十年来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

(图)宋神宗

开疆的伟大意义

熙河开边是王韶的伟大功绩,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一行动的成功一改先前宋朝的萎靡风气,提振了神宗的信心,让这位天子看到了富国强兵的可能。

可以说,神宗一朝,变法和开边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为神宗乃至北宋王朝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对于当时的西夏而言,可以说通过这一行动,使得这位作死的小伙伴真正感受到后背发凉的滋味。

不仅是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围,压缩了西夏的生存空间。更通过开疆,打通了被西夏阻断的丝绸之路。在那个海洋交通还不发达的时代,这条道路实在太过重要。

北宋所缺的战马,西域商人所缺的丝绸,从此又可以畅行无阻了。

对于被征服的吐蕃部落而言,置于大宋的统治之下,总比在无休止的斗争中被打死打伤强,北宋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许以优厚的政策,跟着大宋走,面包牛奶全都有。

通过王韶的猛烈打击,至唐朝后期陷入分裂,彼此争斗不息的吐蕃诸部落,不得不向风头正盛的中原王朝再次低头,为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一百多年后,蒙古人来到吐蕃,从此青藏高原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宋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对当朝是一个巨大鼓舞,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图)西夏

宋神宗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开端轰轰烈烈,但是在保守派的合力围剿下,最终惨惨淡淡收场。

很多人说此时的北宋不变法要亡,而变法则要加速灭亡。这是没有道理的,最起码神宗通过变法看到了彻底看清了北宋的顽疾。

面对困难的桎梏,反抗要死,不反抗也死,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拼一拼呢?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神宗又开始了自己主导的“元丰改制”,这可以看做是神宗不妥协的产物,是王安石变法的加强版。

通过改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改制成果被后继统治者继承。

王安石下台后,守旧派司马光等人为了“让西夏不再扰边”,推行绥靖政策,主张放弃熙河地区。

所幸神宗后的哲宗、徽宗对熙河比较重视。

王韶次子王厚,于北宋哲宗元符年间、徽宗崇宁年间两次出征河湟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

收复湟、鄯、廓等州,打击吐蕃反叛势力,经营熙河地区,势力一度延伸到新疆境内。

可以说,王韶的熙河开边是北宋后期不断开疆拓土的良好开端。如果不是女真崛起,西夏很可能亡于北宋,北宋将能够创造更大的成就,可惜天不假年。

关于开疆,北宋一直在进击!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