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文:刘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留美经济学博士

长篇都市财经爱情小说《楼市与爱情》作者

知名财经评论人

========================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楼市?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有什么意义?

========================

在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中,房地产部门和非房地产部门应该平衡地协调发展,这对经济来说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房产部门发展地得过快,价格过高,会吸引过多的社会资金涌入房产部门,这对于其他非房产部门来说是一种抽血。

如果一座城市纯粹是一座旅游城市,那倒还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非纯旅游业的综合性城市来说,这就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结构性的问题,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如果当地居民的收入无法支撑过高的房价,那么这种高房价就是建立在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楼。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房价的增幅和当地居民的增幅相匹配。

站在政府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确实就更具挑战性。房地产行业占用资金大,关联行业多,是提振当地GDP的利器。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如果与非房产部门的发展特别是与居民的收入不匹配,那么又会产生上面分析的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扭曲。

所以从中长期的目标来看,政府的确需要在资源配置的平衡和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房地产部门发展得太快了,不妨让房产部门的步伐慢一点,等非房产部门追赶上来。这样虽然可能会牺牲一点GDP的增速,但却能够优化当地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当地居民的福利。

从房产和非房产短期来看,一个城市的房价很容易受到外部资金的冲击和扰动,从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在外部资金的狂欢之下,来时鸡犬升天,去时一地鸡毛。楼市的短期炒作资金,只在乎短期的资金增值,一旦获利就会抛售离场,接盘的还是跟风的“老实人”。最怕的就是大量的普通居民,绷紧自己的资金链加入炒房投机的大军,稍微有一些风吹草动(比如失业、生病等)或者房价停止上涨,那么其家庭步入深渊就是分分钟的事。更可怕的是,由于其背负了巨额贷款,还会把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拖下水,引发巨大的金融海啸。

那么,买房究竟会不会被套呢?

一样会。2007年,成都光华大道某楼盘单价卖上万,后来一度跌倒3、4千。十年之后的2016年底和2017年初,该楼盘的二手房单价才再度站上一万元大关。显然,这一被套,用了十年时间才解套。再看一线城市,北京通州的房价也曾腰斩过。2011年,香港楼市终于超过了1997年创下的历史高位,当年的投资客在15年后终于解套了。国外,比如日本、迪拜、美国等地,都发生过房价下跌50%甚至更多的情况,有的至今也未解套(日本现在的房价和地价仅约1990年顶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中国内地居民“不信邪”,只因为我们经历的周期还不够长。当然,笔者还是要说,对于成都这样的高成长潜力城市,这次如果被套了还可以等下一轮,关键是自己能不能扛得住资金压力的问题。房价下跌不会逼死人,但还款压力会。

虽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核心手段,但是市场也经常在短期投机、恐慌性买房等情况下发生失灵,导致资源配置出现扭曲。为了避免外部资金冲击对本地楼市造成过度的干扰,特别是为了避免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和危机,政府有必要对楼市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减小市场在短期的非正常波动。看得见的手,是对看不见的手的有益补充。只有设法抑制了短期的过度投机炒作,才能保证本地楼市的平稳健康发展。

-完-

2017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