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哭着吃过饭的人,是可以走下去的”这句话?

小友说:有些人不太愿意去看日剧,因为里面总会涉及人生的痛处。王牌编剧坂元裕二的新作《四重奏》将梦想、事业、生活、友情、爱情这些点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何谓成人的法则,以及如何取舍。

故事里,4个步入而立之年的弦乐爱好者在ktv偶遇结缘,相见恨晚地组了乐队,在日本避暑胜地轻井泽的一栋别墅里开始同栖生活。窗外大雪纷飞,漫长的冬日覆盖着山林,但室内始终有暖气炉火、滋滋冒油的炸鸡和欢笑声。

几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住在日本最有名的富人别墅区和上流社会聚居地,每天下厨、嬉笑、训练、找演出机会,日子过得松松散散。他们心知肚明,“我们都成不了能靠爱好谋生的人”,有幸暂时被保护在安全温暖的藏身所,这一场景已经击中当今压力如山的人们心底对乌托邦的渴望。

有人说,日本文化发达前卫,崇尚自由的个体主义,社会福利系统成熟,能够包容各式各样的活法也属正常。但事实并不像表面那样轻松光鲜:

07年的数据显示,日本 20~30 岁的人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劳动人口为非正社员(包括兼职和临时工等),他们的收入只够糊口,被称为穷忙族(Working Poor)。

日本经济相关机构的研究指出,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每年支出最少240万日元,但这一标准有80%的非正社员都无法企及。

当今有40%未婚女性期待丈夫年薪达到 600 万日元,但却只有3.5%的未婚男性(25-35岁)收入达到这一标准。结婚门槛对非正社员来说遥不可及,他们被称为“结婚失格”(注:失格,意为失去某种资格)。

面对惨淡现实,仍有人积极进取,披荆斩棘,比如剧中有一个担负着全家五口收入来源的餐厅服务员有朱。这位小姐姐也算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为赚快钱和上位不择手段,偷小提琴,给人当眼线,色诱老板。全程自私自利,剧末能一脸灿烂地秀着大钻戒说“人生真是轻而易举!”也算求仁得仁。最近的话题剧《东京白日梦女》也与之相似,呈现了一条未黑化版的阶层晋升之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弦乐四人组,别墅仿佛开启中二结界,自动屏蔽那些追名逐利的野心和酒林肉池传来的浮华气息。剧中四人,小雀无业,真纪做兼职转录,家森自封“高级零工”有名无实,只有别府有稳定工作,而那份工作也几乎没有用武之处和上升空间。

面对这样的现实,你能否继续安住在别墅里,享受炉火带来的美好错觉?

技法纯熟的编剧在多个时刻考验了所谓理想的坚定,给予四人可进可退的两难选择:

是揭穿单身老钢琴家的谎言让他丢掉饭碗,还是善良地给他留点尊严?是穿上滑稽戏服配合根本不在意自己专业能力的主办方包装,还是维护所谓艺术家的尊严走人不干?是卖掉别墅分头飞成为业余兼职乐队,还是努力呆在一起走向未知的明天?

借音乐厅老板之口,编剧给出了社会上弱肉强食的普遍声音:

  • 按照客户要求来的是一流的工作,

  • 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是二流的工作,

  • 像我们这样的三流,开心地做事就行了。

  • 心怀大志的三流,就只能是四流了。

活着,就是会不断遇到问题。

成年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难关和挑战,能够接受站在灰色地带,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往往是内心成熟的一个特征。

走进社会后,也许满腔热情无人待见,也许灵气天赋会被人踩在脚底,努力换不来收获,真心也换不回共鸣。

但四个主角告诉你,没关系。

本剧官方宣传语是“全员单恋,全员说谎”,尽管这场偶遇披着谎言的外衣,四人原本各有用意,但酝酿出的感情却很真切,当他们看见彼此的丑态和落魄的真相后,选择了体谅和继续,真正循环往复的乐曲主题这才浮出水面:

信任、接纳和友情。

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个津津乐道的来自哈佛大学的跟踪研究,至今已持续76年,过程中他们得出最明确的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更幸福,拥有“温暖人际关系”不仅可能让你赚得更多,大脑功能更健康,衰老过程还没那么痛苦。

若没了友情的支持和理解,剧中的四个成年人,恐怕难以如此优雅地渡过各种棘手考验,还在剧末被观众丢罐头的时刻坚持完成演出。

从全剧开头,小雀(大提琴手)拿钱办事,替真纪的婆婆调查真纪(一号小提琴手)是否弑夫起,四人就注定不是简单偶遇。但当友情渐长,她开始左右摇摆,对朋友的信任最终盖过阴暗的疑心。她决定放弃钱财,停止这份不忠于友谊的工作。

她的单恋对象,也即二号小提琴手,别府司,坚持不让家里卖掉别墅,只为给另外三枚乐队成员一个住处。身为音乐世家长孙,却在家族中成就最低。更可悲的是,即便他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公司同事也只记得他的背景,无人在意他的能力,就像看待一个价值连城的摆设。

直到遇到四重奏,他开始怒刷存在感。平日负责倒垃圾修马桶、运营官网和商务拓展,一句“即便全世界都在指责你们,我也会努力好好宠爱你们”彰显霸道总裁属性。他也终于鼓起胆向暗恋多年却一次次擦肩的女神真纪表露心迹。

成熟透彻的真纪面对这般情深意切,却予以愤怒回应:别瞧不起被抛弃的女人。

真纪的老公失踪已经整整一年。在外人看来值得疼惜同情的女人,却并不自怜,也不接受追求者自以为是的慰藉。我的伴侣逃避解决问题,不代表你就可以趁虚而入。

婚姻真是所有人的围城。

剧中最帅最浪的男人家森(中提琴手),每次演出都要把衬衫纽扣解到锁骨毕露,能毫不避讳地在排练室秀出身着的内裤图案,也能斩获问路的陌生美少女之吻,但关起房门来,却难以排遣上一段婚姻遗留的苦闷,发自肺腑和另外三人感慨“人要是有精神,怎么会去结婚”。

他最大的遗憾,大约就是无法继续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先别责怪他为什么不多一些担当和忍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看完吧)。

相比拥有,失去才是更难修的一门学问。

曾有位心理治疗师和我说:如果你想要快乐,就多看自己拥有的。如果你想要让一个人很不快乐,就鼓励他多去看自己得不到的。

坂元裕二笔下的人物一直都显得很清醒,从《东爱》到《最高的离婚》,再到《四重奏》,他们努力辨识内心的声音,并带着问题前进。编剧和导演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找到那些你真正在乎的人事物和价值观,才能学会更好地做选择。

道理大家都懂,但等问题到了自己身上的时候,往往会变成焦灼的蚂蚁,只想迫不及待逃出热锅,解决麻烦。

精简治疗思想著作《改变》一书中记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对于长期存在的困难,单单讨论它为什么(why)会发生往往毫无帮助,直接应对困难本身的行动,才能引发解决之道。重要的是处理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境,直接处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追根溯源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其次,不解决有时候是更好的解决。某天当问题被放入新的参考系,超脱于既定框架,往往能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但这并不是靠重复当下无效的方式实现的,而要跳出思维的盒子。好比当你反复催促、威逼别人做一件事,只会降低TA的内部动机,激发叛逆心理,甚至因为急迫情绪而引起新冲突——反而让解决方式本身又成为新的问题。

看着几只各有瑕疵的 loser 不急于解决既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能坦然接受自身性格、他人带来的影响和事件,往前慢慢挪,就好像在看一出笑中带泪的黑色励志剧。带着问题并好好活着,可能这就是爱自己的艺术。

如果不得不谈原生家庭,我更赞同剧里写的方式: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有问题,但你可以去在意当下可选和修复的机会,而不是纠缠于过去的遗憾。

雀的父亲在她童年时利用她上电视台招摇撞骗,被识破后身败名裂,导致电视台主持人自杀。自懂事起,小雀就不再认同他。她努力隐藏往事,但生涯仍受影响,一路因此遭受排挤和辱骂。

直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她开始挣扎于冰释前嫌,还是绝情到底,承受社会道德批判。面对赶来陪伴且态度中立的真纪,她终于坐立难安地说出真相:父亲就是一个自私的骗子,在造楼工程里偷工减料,在家中伤害母亲,也从未真心对待任何一个朋友。即便社会建构出的温情鸡汤每一天都在试图用血缘关系软化她,她也无法忘记那些冷冰冰的画面。

真纪默默观察着小雀一反常态的脆弱,然后突然握住她的手说:

“我们不去了。我们回家。”

后来,警方再次出现,怀疑真纪谋杀了虐待她的继父。反过来看这段,真纪仿佛在肯定地回应:

有些伤害,你可以不原谅。

日剧经常触碰“幸福家庭是谎言”这类题材,但绝不是停留在怨恨和责怪过去。从《丧失名字的女神》记述幼儿园孩子们的母亲之间的纠葛,《比海更深》记录潦倒父亲和孩子久别重逢的画面,《Woman》呈现一位单身母亲孤苦无援的人生跋涉,而《无人知晓》抛出被亲生母亲抛弃的四个孩子要怎样面对未来的沉重问题……这些日剧很苦,却能泪中含笑。日剧的黑色励志视角往往着眼于当下潜在的契机和改变,让你在确信生活很丧之后,还能转换视角,发现支持和勇气。

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有一套从自我角度出发的叙事。

家森口中比动物还难聊天、散漫邋遢的恶妻,真人却很果断干脆、头脑清晰,堪称行走的金句机。

当家森看着很久不见的熟睡中的儿子,胸口一软,头脑一热地说出“为了孩子我们再试一次吧”时,妻子却毫不犹豫地怼回去(还连发数刀2333):

但也是曾经的枕边人,在他想要怒砸小提琴时拦住了他,说:

你这样就很好。

坂元裕二写过无数段婚姻,她发明的“最完美的离婚”这个短语尤为有趣。尽管离婚、结婚都是个体人生中的重大压力事件,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你能在婚姻里看清自己,找到“这样就很好”的自己,也见证另一个人找到自己的过程,哪怕关系失败了,是否也不失为另一种幸运呢?

真纪和她丈夫官九的婚姻,正是本剧铺垫最长的线索。

官九目睹妻子从神秘又有气质的小提琴手变身全职太太,看自己最爱的影片时昏睡不醒,还拿他心目中象征艺术理想的定情诗集垫碗。他逐渐对失去浪漫的婚姻感到无奈和厌倦,却又无力解决,做了下下之选:逃走。

失踪整整一年,妻子内心的心路起伏自不必多说,或许也形成了几套不同的应对方案,分析透了丈夫这一举动的种种理由。

但是,当你想要解决婚姻冲突,仅仅剖析对方的性格缺陷和原生家庭,效果经常会适得其反。如果对问题保持冰山假设,如视情绪为人格或原生家庭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个负面的框定(Framing)本身就会让困难变得更复杂而根深蒂固,让解决之道变得更漫长和折磨。

当真纪看到复归的丈夫,理性思考全都抛诸脑后,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你瘦了。这种不计前嫌,维持和平的气度,是她的体贴和爱,却不能突破他们的婚姻瓶颈。真相揭开,原来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因爱生恨、激情犯罪,只有令人唏嘘的“没那么爱了”而已。

很多人在长期关系里忍受不了平淡,是因为在对方身上寄托了太多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平凡如我们,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有限,也很难接受对方的有限。

还好官九和她都是理性人,不会把互相折磨置于自我成长之前。丈夫回来后的第一顿晚餐,他提出离婚,希望她能维持在四重奏里快乐的样子,而不是在他身边做个好太太。大约是这个瞬间,真纪才在心里为婚姻画了一个句点。

美国婚姻关系研究领域的心理大师 John Gottman 曾提出一套6 步走的事后修复法,其中包括描述自己的全部感觉、不要评论对方的感受、详细讲出你们眼中的事实、说出你的情绪开关、回顾童年经历导致的情绪诱因和它的来历、承担责任和道歉等等步骤……

但这明显不适用于真纪的婚姻。至始至终,他们俩都选择克制守礼,毕恭毕敬、互相尊重,压抑着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尽量不在对方面前失控。从未有过责备和爆发的“无声之战”,却更让人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北大从事心理文化学研究的尚会鹏教授曾指出,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都是抑制型。其中,中国人更在意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日本人更在意高层次的统一导向,但都非常非常重视人际和谐。所以相比英美剧,日剧更在意各种牵涉到职场、家庭、代际之间的情境下,人要怎么应对纷呈的变化和挑战。

其次,亚洲人的自我观念并不那么清晰,我们倾向于处在一个亲密的人际关系圈子里,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来界定自我和世界观。我们不把个人视为独立个体,而是视为与他人相互联系的状态。

因此,亚洲夫妻若是依葫芦画瓢,想要借鉴其他非暴力沟通和欧美婚姻治疗技术让对方说多一点“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或“你希望关系变怎样”时,很可能会发现 TA 自己也说不清楚。可以说,当今许多可靠的婚姻辅导技术普适性还不够,但仍是值得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有人开玩笑说,四重奏其实是个美食节目。

讲真,亚洲人对食物的投射向来厉害,从小说中无所不用其极地描述食物与性欲的关系,到用料理过程象征细腻的情感和心灵疗愈,除《孤独的美食家》以外,大多数出现美食的日剧都发生在有故事的陌生人或熟人之间,而且通常都挺治愈哒。作为一衣带水的友邻,你时常能在一张张或幸福或彷徨的奋力咀嚼中的亚洲脸庞上,找到很多共鸣和慰藉。

《四重奏》里的食物精致有节制,餐桌前围在一起的朋友叽叽喳喳聊天动筷,甚至连“怎么吃”都能引发一场关于价值观的奇葩说,不禁让人想起咱中国餐桌上最常见的“咸甜之争”。

从以上主要由龟毛男家森发起的论战言辞里,大约可以看出新时代某些青年对于人际界限和交往方式的理解已去到极其细腻敏锐的程度。

与之相反,“镇魂系列”的《深夜食堂》就充分发挥了不评价的态度,走进深夜食堂,想点什么都可以,什么吃法都随你,老板只是静静地看著你,然后填饱你的胃,简直是一场华丽的心灵治疗。客串配角里,性少数人群、小三、法外之徒频频登堂亮相,剧作只作呈现,不作评价,足以表明日剧珍视多元的态度。

餐桌才是最应该“无国界”的地方,好吃且慰藉人心的食物就是王道!

总之,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方。你可以开一间《问题餐厅》,搭乘《苦役列车》,来场《百元之恋》,选择《不结婚》,组个《四重奏》,怎样都好。反正《逃避可耻但是有用》,《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啊。

下期话题:关于“食物心理学”你有哪些想象?甜酸苦辣的嗜好对应哪些人格特质?“吃播”的存在映射出怎样的人类进食习惯?

欢迎留言提问讨论,我们下篇见!

- To explore more -

作者:砍妹

心理学出身;科普工作者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