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中央下定决心设立雄安新区的信心?

自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雄安新区重大战略决策之后,“雄安”相关舆论持续引爆国内外,并呈现出长期走热态势。

中央规划表明: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从这个层面上看,雄安新区战略定位更高、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对此,也有个别舆论认为,参考以往经验,特区或者新区往往建在黄金水道出海口、深水港等地,以海运、水运廉价交通为支撑,从而使得取得成功。如,深圳经济特区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上海浦东新区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

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不同的是,雄安新区却选择设立在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境内只有白洋淀内湖,距渤海湾约200公里,距长江直线距离约1000公里。如此地理境况,中央哪里来的信心,何以能下定决心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并自信提出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认为,给予中央决策的信心来自多方面,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中国业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

中国近年来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经验,显而易见,可借鉴应用到雄安新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发展中,提供基础性保障。

但是,作为国家级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至雄安新区后,雄安不仅需要与北京、天津的交通快速无缝衔接,更需要与全国各主要城市快速联通。

高速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绿色环保等诸多特点,是破解省际、区际间交通难题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第二大铁路网、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发展水平世界领先。以这样强有力的铁路交通网作为基础,联通雄安新区,实现8小时内可达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从而将激活整个新区的发展。

有了发达完善的高铁网络和铁路交通作保障,并且随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逐步完善,雄安新区虽居北方“旱码头”,但其基础起点丝毫不会逊色于临江、临海等特区和新区,反而更具长远发展战略优势。

所以,究其本质而言,中国高铁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是决定雄安新区设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之一,也是助推雄安新区设立的最重要“推手”。

不可否认,中国铁路,尤其中国高铁整体性领先世界,并且早在几年前就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推进海外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探路”价值。

由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首都北京必将担负“一带一路”战略总部功能,朝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城市发展,不排除随着“中国梦”的预期发展,国际性组织及其机构在北京设立分部等,新的世界经济重构将从北京出发。所以,北京有着超越国家首都意义之上的更重要使命。

也正因为如此,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庞大人口、实施产业转型、加快置换发展空间等才如此迫切,雄安新区才如此快速设立,为首都北京提供重要发展支撑。

“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是建设雄安新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雄安新区已有两座高铁站,分别是2015年底开通的津保铁路的白沟站与白洋淀站。按照京津冀三省市的铁路“十三五”规划,2016年11月已获批的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等9个项目将助推京津冀形成“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等地将有新的途径城际高铁。2020年前,在雄安新区本区域内,可实现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交通融合,进一步拉近与首都时空距离。

但是,该区域的铁路规划是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确定并实施的,是以城际高铁联络线来勾连高铁干线,并入全国高铁网的,与雄安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雄安新区建设中,高铁及铁路配套工程需要率先高标准布局谋篇,以高铁解决未来庞大的客流需求,以铁路配套工程解决将来的物流需要,方能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群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目前雄安新区具体规划尚不可知,特别是主城区具体位置不明,国家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以让铁路规划和建设提前介入,打造基础性保障工程。到底是以现有该区域的铁路布局为基础,确定新区发展,还是以新区发展定位铁路布局。前者需要提高建设标准,后者需要调整原规划路径及建设标准。

清晰确立铁路交通与新区发展的时空定位后,才能以千年大计为基点,更好落实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实施,不留历史遗憾。

可以预见,雄安新区设立至少将直接加速沿线期待已久的京九高铁建设发展。京九高铁将是中国最重要的南北大通道,与多条东西铁路通道连接,而雄安新区高铁站点必将成为京九高铁的重要枢纽,联通京广、京沪等高铁。届时,雄安新区铁路交通有望成为继北京枢纽之外,全国最重要的枢纽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