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火的共享充电,你怎么看?

上周共享充电企业突然火了起来,就如同雄安新区一般,一群人在谈论的同时,另一群人已经疯狂的进场了。

对于嗅觉敏锐的人而言,错过了直播、错过了共享单车,可真的不愿意再错过这一波所谓的浪潮。而总有一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还举出阶级固化的例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就算同一时间get到机会点又能如何呢?我没有钱去做呀。

建设雄安新区的消息宣布后,有人连夜开车去提前低价收房,还有一群人开始围观刷着朋友圈,并抱怨没钱去参与。可同样面临一个机会,我身边几个同样没钱去炒房的朋友,注册了大量雄安二字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这不是同样算逮住了一个机会嘛。抱怨客观条件的时候,不妨反思下自身有哪些可改之处。

回归到共享充电,目前主要有两个展现形态,一个形态是我去年11月在长沙玩的时候,使用过的充电宝自助租借,需要关注公众号,交押金,然后按小时计费;另一个是上周末专门去体验的,桌面型单台充电宝模式,扫码付款开始充电,无需押金,也不能拿走。

3月31日,小电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投资,由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同一天,街电获得了IDG资本、欣旺达领投,联新资本等跟投的亿元级别A轮融资;

4月5日,来电科技获得2000万美金融资,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飞毛腿跟投;

4月10日,Hi电称,公司已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志拙资本领投,非同凡想创投以及四位知名个人投资者跟投;

4月10日,小电宣布,已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道生投资及上一轮投资方王刚、鼎晖创投、金沙江、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

(率先挑起战火的小电,在投资人名单中再次看到熟悉的名字,王刚、金沙江,均为滴滴、ofo的早期投资人、机构)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8亿,预计2021年,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55亿。目前国内有8亿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产生十多亿次充电,而其中有一亿多次充电发生在家里、公司之外的地方,手机充电已经成为了人们在五小时以上的外出场景中会遇到的需求点。

然而充电宝与自行车不同,价格较低,尤其是方便携带,并且目前国内的存量充电宝已达20多亿个。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每天充电宝的流转率在0.7-0.8次,而我们知道的共享单车平均的流转率在3-4次,可见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并不高。

关于盈利,ofo早期的商业模式就是车辆的使用费,一辆车在校内一天被使用10次,1次0.5元,一天收入为5元,而一辆单车的成本为200元,理想状态40天即可回收成本。按这个算法而言,共享充电似乎回收成本的时间周期也大致相同。然而我们知道,共享单车领域随着资本的进场,骑车免费已经成为常态,并且也开始逐步不收取押金,甚至骑车给红包了。可见靠租赁费用,显然无法支撑起共享充电企业的盈利。

不过,共享充电宝的场景优势也较为明显,充电代表着会对线下场景的长时间停留,共享单车绝大部分用户单次使用时间都在30分钟以内,并且期间精力主要集中于骑车;而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单次使用时间基本都在60分钟以上,这个较长时间的自由场景,无疑蕴含着想象空间。

直播让陌陌营收大幅增长,助力微博起死回生;永安自行车借助共享单车浪潮,也尝试冲击共享单车第一股;正在拉卡大幕的共享充电,不知道大家又是如何去看待,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孙凌,互联网从业者,资深校园市场专家,时间管理达人,坚持终身学习,每日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