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间谍史:谁是间谍第一人?《西游记》中也有间谍?

中国的间谍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作于先秦时期、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就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其第三卷《龙韬》中有这样一句话:“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这里对间谍任务的概括,简直可以作为如今谍战电影的精准点评。

中国间谍第一人

中国公认的间谍第一人,是夏代前期出现的“特工”女艾。清代学者朱逢甲就在《间书》中提出: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之少康”。

?少康,夏朝君主

女艾的故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中“少康使女艾谍浇”。据说,夏国君少康正是在女艾的辅佐下,成功杀掉了政敌浇,恢复夏朝正统,实现了“少康中兴”。从此以后,“女艾谍浇”也成为古代中国间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女艾这一角色,也由此在历代王朝中留存。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各国女艾迭起,实为精彩连连。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细思恐极

东汉末年分三国,女艾这类角色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俗语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可是,它最原始的意思,其实是形容曹操耳目众多,以至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是必须要提防的人。

对三国故事感兴趣的读者们都知道,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所以,他为了及时掌握群臣和百姓对他是否忠心,便广布耳目、刺探秘密。这一做法,也跟他诡诈残忍、善用权谋的心理十分吻合。

而曹操设置的“校事”,就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后世明朝东、西厂的特务机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据《三国志》载,建安元年,曹操官拜司空(三公之官)。建安三年,他回到许昌,开始设置军师祭酒(司空的僚属)一职,这一次,也是曹操置官之始。

后来,对权利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曹操,开始明目张胆地忽视汉帝的存在,而发展自己的专权下属。这其中,最能彰显他权倾朝野的,就是“校事”机构的设立。

第一任校事的头目,是卢洪、赵达。他们打着辅佐曹操“清君侧”的旗号,公然为曹氏集团清除异己。

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古籍里着墨不多,但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这与明朝官员和百姓一听到魏忠贤、刘瑾的恶名就毛骨悚然,心理是一样的。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而这种特务机构,也从此延续了下来。以至于到两宋时期,间谍活跃异常。尤其是间谍公开身份变得越发低调、间谍沟通方式变得越发专业。夸张说来,可谓三人行,必有间谍也。

两宋时期的先进间谍术

跟三国年代一样,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而且间谍身份非常复杂,遍布各行各业。出使外国的使臣,做边疆贸易的商人,敌将的亲信、宠妾,土著、番民,普通老百姓、俘虏、僧人等等,都可能是间谍。

此外,南宋初年,朝廷专门设立了在海上传递情报的机构“水坼堠”,还招募了水性极好的“蛙人”当间谍。间谍任务分布,可谓纵横水陆间。

同时,宋代的间谍技术也是非常先进。宋人将密码情报叫做“字验”。所谓“字验”,即将各种情报用四十字的一首诗中的某些字来表示。

比如,据《武经总要》载,军中之事有四十种,如:请弓、请箭、请马、请粮料、请草料、请添兵、请固守、贼多、贼少、士卒病等等,按顺序排列好。

如间谍在工作时,发现出现了四十项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情况,就写一首五言律诗,按四十项的次序,用一个记号写在诗的第几个字下面。

这样一来,情报就披上了宋诗的影子,可谓真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小说里的间谍故事

发展到明代,间谍任务和职权达到历史巅峰。对于苦不堪言的百姓而言,大家期望能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记载并嘲讽这类现象的故事。而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就不负众望——天庭上就有这样的有趣故事。

在玉帝的天上社会,治安之所以搞得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个高效的“情报组织”。“明”里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天上地下发生大小事情,5分钟内玉帝肯定知道了;“暗”里的,是一个特别的机构,主要职能是“包打听”,类似“特务组织”,叫日夜游神。

当然,这里的角色设定,也不全是吴承恩的专利。比如,他对《封神演义》的借鉴。在后者中,姜子牙封神时,就封温良为日游神,乔坤为夜游神,此二人合称日夜游神。

特别的是,《西游记》中的日夜游神,不像其他神仙,他们是一个固定而独立的组织,通常单独行动,行踪诡秘,鬼鬼祟祟,一副窥测人们隐私的“包打听”嘴脸。百姓读到这里,自然会会心一笑:作者说的,不就是东厂西厂的那些人、那些事嘛。

而如今的间谍行动,则更多的在国与国之间展开。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间谍行为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

(作者:李远)

“凯风清韵”(kaiwind-qingyun)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