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冒顿单于兵围白登山,刘邦能脱险其实因为一件兵器?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叛国投降。第二年,震怒的刘邦亲率32万大军,讨伐韩王信。韩王信被汉军击败后投奔匈奴。匈奴王冒顿令左右贤王以万骑南下,抢占广武到晋阳之间的有利地形,企图阻止汉军北进。汉军杀至晋阳,在铜鞮、晋阳、广武、离石、楼烦等战斗中连战连捷,大破韩王信与匈奴联军,追亡逐北。鉴于正面作战无法取胜,冒顿率军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其时隆冬已至,天降大雪,刘邦急于结束战事,轻敌冒进,仅率少数禁卫骑兵追击冒顿到达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不幸陷入冒顿大军重围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说,刘邦率领十万骑兵,在白登山上被冒顿四十万大军围困。但后人考察古战场后发现,白登山平台的总面积仅有一万平方米(曾宪法《“白登之围”兵员数目考》)左右,根本不可能摆下十万大军。因此,这一仗的实际规模要远远小于《史记》中的记载。当时刘邦手下可能仅有万余禁卫骑兵,他们在登上白登山时,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顿率军断绝归路。

由于大雪封路,汉军后续部队无法前来解围,刘邦和他的禁卫军在优势敌军与恶劣天气的双重夹击下陷入绝境。《汉书》记载,天气极寒,汉军士卒“堕指者十之二三”,有很多人连指头都冻掉了。七天七夜,汉军粮尽援绝,陷入绝境。《史记》载,最终,谋士陈平设计,找人画了一张美女图,送给冒顿的阏氏(阏氏并非人名,而是一种称号,类似于“王后”或“贵妃”),说刘邦将把此美女献给冒顿。害怕失宠的阏氏于是大吹枕头风,鼓动冒顿网开一面,放刘邦逃跑。

现代历史学家对于这个近乎于演义小说一般的说法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冒顿素以心狠手辣著称。他刺杀头曼单于时,曾经以响箭射向阏氏,以训练手下的绝对服从。为了向东胡示弱以骄敌,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最喜欢的阏氏送给东胡。说他会因为枕头风而改变军国大事的决策,很难令人信服。

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冒顿兵围白登山七日,但面对仅仅数千汉军却迟迟不敢攻山,可能另有隐情。晁错认为,匈奴有“长技三”,汉军有“长技五”( 晁错《言兵事书》)。匈奴的长处是:战马能够上山下涧,士卒擅长骑射,吃苦耐劳;汉军的长处是:骑兵和车兵的冲击能力强,有严格的队列纪律,擅长肉搏战、下马列阵作战,步弓手和弩手的射程远、精度高。咸阳杨家沟汉墓出土的汉兵马俑表明,禁卫军骑兵坚铠长戟,是执锐冲坚的重骑兵。在正面作战中,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驱散匈奴骑射手。在铜鞮、晋阳、广武、离石、楼烦等地的一系列作战中,汉军连战连捷,打得匈奴连连败退。加之韩王信的叛军迟迟不来汇合,即使匈奴占尽优势,但冒顿对于正面进攻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最终,被围七日之后,利用一个大雾天气,禁卫军们架起上了双矢的强弩,突围而走。冒顿并没有追击。此时,汉军主力也已赶到平城,与禁卫军汇合。刘邦终于脱险了。

▲铜弩机,汉代弩机在秦弩机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结构更加精巧

从战略上看,白登之战展现出汉初国力与军力上的局限性。刘邦动员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不可谓兵力不强。汉军士卒冒着酷寒大雪,连战连捷,也可谓三军用命。但是匈奴骑兵利用其强大的机动性,不与汉军正面交战,而是用游击战消耗、迟滞汉军。这样,汉军庞大兵力与劲弩坚甲均无法发挥作用,而庞大兵力带来的巨大消耗反而成为汉军最大的弱点。

从高祖到景帝的数十年间,尽管一直在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仍然多次入寇,杀掠汉朝人民。文帝、景帝多次组织军力驱逐匈奴,但匈奴始终避免与汉军主力交战,使汉军耗费巨大的出征只能做到驱逐匈奴,却无法对匈奴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历史事实证明,战国时代全民皆兵式的庞大军队,已经不能再适应全新的时代与全新的战场。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矢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