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游戏一首诗,跟孩子“玩活”诗词用对这4招!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再度带火了诗词热。背诵诗词作为一项作业,又悄然加入了不少中小学生的“任务列表”。事实上,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背诗的要求,就如同天上星辰一般,尽管看起来时多时少,但从没真正隐退。

在我清晰的记忆里,放映着小时候被父母要求背唐诗的“影片”——那是足够和孙俪比肩的“哭戏”。

(图片来自网络)

完全不明白含义,还要硬记住那些拗口的诗句,很小的时候我常常是边哭边背。背《望庐山瀑布》时那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哟,活活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即视感。

有了这种经验,我教孩子背诗,有自己的理念:比“不会”更糟糕的是让孩子产生厌恶情绪。教孩子诗词的目的,不是“会背”,而是让孩子爱上诗词。至于小嘴巴倒背如流,不过是一场亲子文化游戏的副产品。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和孩子一同学诗词的几种“玩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一回诗人

在教孩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时候,我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不许你用这个“绿”字,你会用哪个字?我和孩子一起想了:

春风又吹江南岸

春风又至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

当然,都不如原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好。孩子自己发现,我们找的都是动词,而“绿”不是动词,是一个形容词。我趁机对孩子说了自己的体会:“吹”“至”“到”“过”这些动词,只能表示春风在位置上和江南的关系,而“绿”给出了春风来到江南岸的图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有画面感,更美!

(图片来自网络)

教孩子送别诗的时候,我特意让孩子留意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几首诗的开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发现这几首诗的开头,无不是交代地点或环境。通过这个环节,我想“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了解,你要想告诉别人一件事,先得让人知道发生在什么地方。将来孩子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许会水到渠成吧……

小儿虽然只是个一年级豆包一枚,但我经常鼓励孩子超越一个“学习者”的地位,把自己摆在一个“诗人”的位置上去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换了我会怎么写?”

我不认为,诗词是古人写好了,我们只负责背诵的东西。我们可以和诗词、和古人有一种“互动”。诗词不是印在书上,作为任务要背诵的一串“密码”。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诗词曾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在诗词里,给我们讲了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他的所思所想,呈现给我们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夜偏知春气暖”——给诗找错误

当过“诗人”之后,我们的游戏进一步升级,开始给古诗找错。

教孩子唐代刘方平的《月夜》时,发现网上有些地方把这首诗有的地方写错了,把“今夜偏知春气暖”写成“今日偏知春气暖”。而我呢,就将错就错,就把错的打印下来。拿给孩子看的时候,我告诉他,这里有一个错字,跟诗的题目《月夜》矛盾,让孩子自己把它找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想了片刻,说“暖”字错了,夜里怎么会暖呢?应该是凉。虽然说得不对,我也觉得很惊喜:把自己的体验运用到诗词欣赏中,正是为娘的教学目标啊!进一步缩小范围,我提示孩子说,这个“暖”字没有错,但错字就在这句里。孩子又想了一下,猜中了:不该是“今日”,应该是“今夜”——热烈鼓掌!娃,你真棒!

“白雪却嫌春色晚”——在自然中寻找诗词“拼图”

诗词中并不都是忧国忧民、世事沧桑,也有风趣幽默的“萌点”和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正是应该让孩子的童心去尽情地体会这些。

和孩子一起学韩愈《春雪》的时候,“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多好玩啊!不说已经是春天了,还居然下雪,而说白雪好像是嫌今年春天来得晚了,因此自己上阵,纷纷扬扬,在庭院的树木间假扮飞花。

学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时节,看不到落英缤纷,我就去网上找来“飞花”图片让孩子体会。学《钱塘湖春行》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到公园去找“几处早莺争暖树”是什么样子。看到北方的草地还是黄绿夹杂,我们就一起开脑洞,猜诗人大概是在春天的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眼下这样的草,肯定是不能“没马蹄”的,大概再过多久,青草才能长成“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

“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地图中找寻诗意

教孩子边塞诗的时候,我发现玉门关、阴山等地理名词出镜率颇高。

(图片来自网络)

我就找了一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400毫米等降水线,是我们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我们一起在地上找,玉门关、阴山在这条线的南边,还是北边。了解了这个概念,孩子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孤城遥望玉门关”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才更令人动容。

说起诗词,我非常反感“死记硬背”这个词。明明都是活人说的话,生动、优美、精炼,怎么就“死”了?我们把诗词中蕴含生命力的部分,还原给孩子,可以是讲个故事,可以是玩个文字游戏,可以是一次踏青远足,也可以是一次地图上的旅行。一场游戏一首诗,这样还用“硬”背吗?诗句会从孩子嘴里娓娓流出。

编辑:姚迪

(作者:柠檬夸克,少儿科普作者,亲子共读育儿专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