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覆盖农村,我们还能找回乡愁吗?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三农又有了新的政策,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我们,在设计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后,城市景观也接近饱和,那么我们的目光是否应该放到我们的农村景观当中呢?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应该把城市的植物景观带到乡村去,还是根据乡村原有的文化来设计这个乡村特有的植物景观呢?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并首次提出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现代食品产业、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一起,组成新产业、新业态“家族四兄弟”。

然而如果一个农村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话,那么这村的自然资源就得丰富了,植物景观肯定是不能少的。

一、农村主要的植物要素

现状的农村植物景观当中,主要的植物景观要素有:古树、树林、野生花草、农作物

1.古树

在农村中有许多原有植物都可以用到新的农村规划的建设当中,想必每个村都有它的历史吧,一些大树肯定一直见证着这个村子的发展,这些树我们应当保留下来。

2.树林

通常一般农村都有自己的一片小森林,现如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森林生长便越来越茂密,这对于农村植物景观的营造具有良好的植物基础

3.野生花草

农村中的野生花草遍地都是,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那么,进行自然与人工的设计,也将是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

4.农作物

农作物作为农村特有的植物,是城市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农村和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城市中的植物景观

城市中的植物景观是这样的!

规则的图案,人工化的设计感!

大家可以从上面的图片中明显看出城市与农村植物景观的区别了吧,城市景观是按照人的意图去设计,而农村植物景观则大部分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群落。

如果我们把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东西,放到农村会是什么效果呢?

如果农村和城市的植物景观相同,那我们还去农村找什么乡愁呢?

大家都说“城乡一体化”,这难道就是城市和乡村要全部一样吗?

可能有些人曲解了‘城乡一体化’,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要和农村一模一样。然而,这里的‘城乡一体化’说的是乡村要有和城市一样的基础服务设施,一样的福利政策。而不是一样的建筑,一样的景观。

我们的乡村要和城市有一定的区别,这样我们的乡村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有更多的益处。

只有乡村有别与城市,我们这些城市人才能在多年以后回到家乡去找一找多年前的‘乡愁’

通常一般的乡村规划,是这样的!完全没有一点乡村的气息。

三、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些比较成功的乡村景观案例

1.日本最美小村——合掌村

日本岐阜县素有“森林与溪流之国”美称。合掌村就坐落在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合掌造”房屋建造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冬和豪雪,村民创造出的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形式。屋顶为防积雪而建构成60度的急斜面,形状有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

合掌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沿袭并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乡土文化保护措施,如今这里被称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

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合掌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评定委员会这样评价:这里是合掌造房屋及其背后的严酷自然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文化,以及至今仍然支撑着村民们的互助组织“结”的完美结合。

白川乡的成功与当地农民为保护家乡的地域文化、保护山村的生态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为妥善保护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合掌村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指定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了合掌村建筑、土地、耕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大原则。

协会制定了 《景观保护基准》,针对旅游景观开发中的改造建 筑、新增建筑、新增广告牌、铺路、新增设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如:用泥土、砂砾、自然石铺装,禁用 硬质砖类铺装地面。管道、大箱体、空调设备等必须隐蔽或放置街道的后背。户外广告物以不破坏整体景观为原则。水田、农田、旧道路、水路是山村的自然形态必须原状保护,不能随便改动。

自然与合掌建筑结合而成的"合掌民家园”博物馆是数栋合掌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美丽小村庄。每合掌屋前后都种上了不同花草植物,装饰得非常美丽。合掌建筑与曰本园林相结合,十分和谐,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

整体村庄是精心打造的大花园,瀑 布,水车、小溪、汀步、竹林、景石、花坛、座椅等 穿插在其中。“合掌屋建造博物馆”内展示了合掌村茅草屋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构方法的模型。"合掌民家园”内的自然美丽景观得到世界各国游客 的高度评价。

白川乡农用地面积有1950亩,其中水田1650亩,农家有229户。主要农副业生产项目,包括水稻、养麦、蔬菜、水果、花卉、养蚕、养牛、养猪、养鸡、加工业等。这些生产项目在旅游区中也是观赏点。

2.中国四川——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形成了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丹巴山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聂呷、革什扎和巴底乡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的乡村画卷。

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正在包围农村,那么这份最初的乡愁该怎么传递下去呢?我们的乡村植物景观该如何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