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谈之色变”的氰化物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氰化钠虽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常态下是一种固态晶状体或粉末,不挥发、不易燃、不易爆。但其遇水生成的氰化物却是剧毒。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其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通过叁键相连接。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是指包含有氰根离子的无机盐,可认为是氢氰酸的盐,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它们多有剧毒,故而为世人熟知。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析出氰离子,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正常呼吸,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另外某些腈类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氰化物拥有令人生畏的毒性,然而它们绝非化学家的创造,恰恰相反,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比如,木薯中就含有含氰糖苷,在食用前必须设法将其除去(通常靠持续沸煮)。水果的核中通常含有氰化物或含氰糖苷。如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就是一种含氰糖苷,故食用杏仁前通常用温水浸泡以去毒。人类的活动也导致氰化物的形成。汽车尾气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氰化氢,燃烧某些塑料和羊毛也会产生氰化氢。

日常生活中,桃、李、杏、枇杷等含氢氰酸,其中以苦杏仁含量最高,木薯亦含有氢氰酸。口服氢氰酸致死量为0.7~3.5mg/kg;吸入的空气中氢氰酸浓度达0.5mg/L即可致死;口服氰化钠、氰化钾的致死量为1~2mg/kg。成人一次服用苦杏仁40~60粒、小儿10~20粒可发生中毒乃至死亡。未经处理的木薯致死量为150~300g。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工业中使用氰化物很广泛。如用于冶金、电镀、洗注、油漆、染料、橡胶等行业。

急性氰化物中毒的病情发展迅速,故急性中毒的抢救应分秒必争,强调就地应用解毒剂。吸入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具体化学处理上,除了双氧水,还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处理氰化钠,这些都是成熟技术,都能将剧毒的“氰化钠”转换为弱毒、微毒物质,然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

虽然氰化物是剧毒,但是不必谈“氰”色变,不必过度恐慌。可以多饮用柠檬酸、醋等碱性食物,促进吸入的有害气体排泄,注意卫生清洗,科学肯定会战胜一切。

作者:多丽君 荆连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