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小传 :你会选英语学习材料吗?

我是夏鹏。

2005 年,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在英国拿到了世界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也是全球第二个华人冠军,同年再赴英国,受到菲利普亲王的接见。接下来毕业、进入新东方并一路成为新东方集团战略规划总监。之后成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数千万美金融资……我的这些年,像是经历了许多人的一生。

而我并非出身富贵,我常常会想起在贵州山沟里的童年。有人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如果我的人生逆袭之路有稍许借鉴与价值,我愿意将所有干货从头说起,我是如何依凭英语,成就了我的人生。

南京大学在中国英语演讲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世界英语演讲比赛两次夺得世界冠军;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中5次冠军。这并不是南大的选手的起点有多高,而是丁老师的训练有秘诀。其中最大的秘诀就是“讲故事”能力的训练,而且故事最好是自己的故事,带入感才强烈,和他人的视角越不一样越有意思,这样观众才不会分神。

那时候我留心了一下丁老师改过的前几届学长学姐的演讲稿,在前三句一定要出现: I (我)。比如我当年在21世纪的稿子:I am studying in a city famous for its city walls.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用了“我”,通篇的视角就确立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电影中,情节越是扣人心弦之际,导演越是喜欢使用主观视角的原因。当然,如果要是写学术论文,这点肯定是不足取的,因为学术论文讲究的是理性、客观、逻辑。所以诸君应该明白,如果演讲稿写成了学术论文的样子,估计台下的观众早就睡去了。这其实就是不同受众、不同介质形成的文风不同。而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介质、不同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文风。

坦诚地说,中国英语教育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足。我看到过很多学生写的作文,经常用apostrophe,比如:It doesn't matter if they're black or white. They're all equal. 这句话的语法没有问题,但是doesn't这样的缩写是用在口语中为多,书面中需要全部拼写出来才是最符合规范的,does not.同样,在书面写作时,第二人称you,使用的频率是远远低于口语的,但很多中国同学在书面语中大量的出现了you;无独有偶,连词but,so,because这样词在口语中经常发在句子的开头,但是书面语的规范中,这些词是不能引导句子的。这一点也不怪我们的学生,因为很多中学老师,甚至是考试的范文,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正规的标准。

书面语在口语中的运用也很多。比如表示我正在处理此事,我们可以说成I am working on it. 但很多老师会觉得这个句子没有什么“高级词汇”,句子也不够复杂,所以斧凿该句成为:Currently, the issue is addressed by me in person. 经常看到一个老师把很简单就能表意的口语句子颠来倒去,又做什么同义词替换,我就哭笑不得。

由此看来,我们在选择英语视听或者阅读材料时,要记得辨别这些材料的文风和语境,不能将《经济学人》的文章拿来练习口语,当然更不能觉得自己看了几部美剧,英语就登堂入室了。我自己的经验是,从这些材料中汲取养分,一定要做“杂食”动物,什么都要涉及一些,并且通晓每一种材料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提升自己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很多人觉得我应该整天读的都是英文的大部头,其实不然,我也看美剧,比如经典之作《老友记》,我也看bbc的纪录片,也看英美的talk show,也看英国的议会辩论,也看The Grand Tour,当然在看这些片子的时候,心态是相对放松的,算是休闲。

这有谈及一个问题,语言实际也是阶级的产物,不管你是否认同,但是的确以语言区分你的阶级这件事是存在的。如果你整天看的、听的内容都是the plebs(平头百姓)的,那么你英语使用起来,别人自然会把你视作那个阶级出身。所以很多人每天学英文也很用功,但是一开口,一下笔,总是给别人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感受;当然,也不能整天见谁讲话都是文绉绉的,这也是一种平衡。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你想让你的英文读起来、听起来是什么阶层,你就应该大量的按照这个阶层的英语母语者的视听与阅读习惯来列出你的“食谱”作为你英语学习的主干,同时兼有一些其他。能够开始进行自主选择材料,并且知道这些语言材料的文化语境,这样的学习者,才能说是登堂入室了。不然,只能说是仍旧在大街上游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