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谣的杀伤力有多恐怖?堪比“核武器”吗?

《西游?降魔篇》中,驱魔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天残脚靠那双巨大无比的脚,空虚公子用的是空虚剑法,段小姐凭借的是祖传的手环。唯独唐三藏的法器却是一本儿歌三百首。

一开始,这本儿歌集根本毫无用处。但最后却变成了大日如来真经,唐三藏凭着它练成了如来神掌,收复了妖王孙悟空。

后来开始取经。《西游?伏妖篇》中,每当孙悟空不听命令,妖性蠢蠢欲动时,唐三藏都会吟唱那首儿歌,“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孙悟空便随即舞蹈,妖性就暂时被压制住了。

为啥一本儿歌能降妖除魔?电影里,玄奘的师傅说,因为它可以唤醒人心中的真善美,从而除去心中的魔性。它其实有无穷的力量。

电影里,儿歌可以降妖除魔。历史上,儿歌甚至可以断人生死,预言未来。

(图)《西游?降魔篇》剧照

自带预言属性的童谣

儿歌,书面称呼是童谣。谣的本意是没有配乐、清嗓唱的歌。

童谣一般都比较简短,节奏鲜明,琅琅上口。《三国演义》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童谣。

原书第三回,何进想要除掉宦官,却不料反被宦官所杀。袁绍一怒之下率兵闯入皇宫,见宦官就杀。张让等十常侍只得带着少帝和陈留王,慌忙从后门逃出皇宫。

经过一番折腾,流落在外的少帝和陈留王才被大臣们寻到,簇拥着回宫。这时书里写道: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这句童谣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千军万马逃亡北邙山。正是刚刚才发生的事情,居然被之前的童谣给说中了。

再比如原书第九回,董卓入主洛阳后,先是废除少帝,另立陈留王为汉献帝。然后自封为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迁都长安后,又自封为尚父,出入都用天子的仪仗。他残害百姓,滥杀无辜,飞扬跋扈到了极点。

于是司徒王允便使用连环计来谋杀董卓。先是用貂蝉离间了吕布与董卓的关系,之后把吕布争取到了自己阵营,与他一道密谋除去董卓。计划定好后,王允便派李肃到董卓处,以天子的名义让他明天入宫,讨论禅让的事情。

董卓听到后大喜,当晚就返回长安,在相府休息,准备第二天入宫。这时,小说里写道: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这首童谣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用了拆字法。

千里草,合起来是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卓字,连起来就是董卓。何青青,意思是,为什么那么青啊?是感叹董卓为什么那么得志。不得生,就是将要死的意思。综合起来,这首童谣说的是,董卓,你虽然现在很得志,但马上就要死了。

(图)吕布,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

三国演义里,类似的童谣还有不少。

但想必大家都发现了,这些童谣跟我们印象中的儿歌并不一样。诸如“小白兔白又白”这类的歌谣,才是我们所熟知的儿歌。它们歌词简单通俗,节奏欢快,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而上面所写的,无论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还是“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词难懂不说,还都是与政治相关的,跟幼儿生活相距十万八千里。哪里是儿童喜闻乐见,愿意歌唱的歌谣呢?

更诡异的是,这些歌谣所唱的内容,后来都一一发生了。

于其说是童谣,不如说是预言才对。

这些童谣仅仅小说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吗?

其实并不是,它们大都是记录在史书中的,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小说家自己编撰的。

而且,不仅仅是后汉三国时期,很多朝代都有类似的童谣。比如隋末时,有首著名的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那么,为何会有这种预言类型的童谣呢?

(图)三国五虎将

童谣还是谶纬?

对未来的预言,古代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谶纬。谶和纬最开始是两件事,在东汉以后基本合二为一了。

作为一种预言,谶纬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而是采用隐语的形式来表达。

比如那句著名的谶语,“亡秦者胡”。它预言秦帝国将灭亡,但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些模糊,只说与胡有关。

秦始皇理解为北面的匈奴等胡人,所以派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上。

秦国二世而亡以后,因为秦二世叫胡亥,有个胡字,后人又把谶纬的胡解释为秦二世胡亥。

可以看出,上面所说的童谣,其实就是一种谶纬,只不过是披着歌谣的外衣罢了。

而且二十五史中记载的许多童谣,很多都是具有谶纬性质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谶纬为什么要借助于童谣来表达呢?

(图)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我们不妨从产品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跟产品一样,谶纬当然也是人生产出来的,它有自己的目标客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的。

产品生产出来后,首要问题就是营销,谶纬也是如此。

首先,你得告诉别人你的产品很牛,这是塑造产品价值。其次,你得设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产品,这是要解决传播问题。

如何塑造产品价值呢?方法很多,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诉诸来源。一瓶红酒,你说产自中国温州,那就是十块钱的价格,如果说产自法国波尔多,那就身价百倍了。

同样一条谶纬,你如果说是自己建构了一整套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可以预料的结局是,对面的听众会来一句:滚犊子。而如果你说这是上天告诉你的,那大家就会有所敬畏。

如果你还能更具体地说出,是哪位神仙,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告诉了你,但你最初不知所以然,后来历经波折才悟出其中的预言,这样就更完美了。

描述越具体,过程越曲折,越能塑造出谶纬的价值。

但这有个问题,你可能会被以妖言惑众的罪名坐牢,甚至处死,毕竟谶纬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秦始皇的坑儒不就是个前车之鉴嘛。

所以一方面要塑造谶纬的价值,另一方面还不能让人知道是谁,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民谣。

(图)秦始皇货币

童谣就是天意

传统中国是个中央集权国家,但同时它又非常重视民意。

因为民意,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对自己统治的满意与否,这是世俗的。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天意,这是神圣的。

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上天通过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来观察皇帝的统治,无论满意或不满意,都会通过老百姓来传递。怎么传递呢?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民谣。

民谣代表天意,除了儒家理论这样说外,还因为民谣通常很难找出到底是哪一个人所做的,这自然就会产生神秘感。既然找不到具体的人,就很可能是上天所做的。

因为民谣的重要性,东汉政府特地设置了采风官,专门采集民谣民谚,并以它来考核官员。朝廷会按照民谣所反映的民意,来惩罚或者升迁相应的官员。

而在民谣中,童谣更是其中特殊的一类。

我们如果说一个人单纯,常说他有一颗小孩子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因为儿童心思单纯,说话做事没有特别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在古人的观念里,儿童更贴近自然,也就是离“天”更近。

儿童的某种无心之言,无意唱出的某种歌谣,就很有可能夹带着私货——上天的意志。

民谣表达民意,民意又体现着天意。

而以儿童为载体的民谣,就更进一步地表达着天意。所以童谣天然适合与谶纬,价值无穷。而且,童谣还能保护制作者的安全,可谓一举两得。

(图)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童谣更利于传播

我们上面说了这么多,只讲了如何塑造谶纬的产品价值,还没说传播的问题。

现代社会要想快速传播一条信息,很多人会想到微信,只要内容独特,或者就是有钱,十万加是分分钟的事。

但是古代没有这样发达的网络媒体,加上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才发明的,而在这之前,一般人家里更是连书也买不起。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一条谶纬快速的传播开来呢?别无选择,只能要靠人了。相比成人,儿童更是最佳的选择。

儿童心思单纯,好游戏,喜欢新鲜事物。只要谶纬的内容有节奏,琅琅上口,儿童就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忘情的投入其中。

而且,儿童彼此间传播还很快,“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

相比一般的成人民谣,童谣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因为可以代表天意,又有很好的传播能力,还可免于刑罚,童谣便成了谶纬的一种良好载体。

随着时间推移,作为谶纬的童谣更进一步被理论化了。

至少在晋朝,就已经出现了童谣荧惑论。

荧惑星就是火星,因为火星外表是金红色,亮度又有深有浅,荧荧似火。而且,火星常常乱跑,找不到一定的规律,令人迷惑,所以便称为荧惑。

(图)晋朝,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晋书?天文志》里记载,天上的五星有时会降下凡间。岁星变成朝廷上的大官,荧惑变成儿童,唱歌玩耍。填星变为老人妇女,太白星变为精壮男子,在山林之中出没。辰星变为女子。

自晋以后,关于“荧惑”的说法更是源源不断,唐代的潘炎甚至作了一首《童谣赋》,“荧惑之星兮列天文,降为童谣兮告圣君。”由此可见童谣荧惑说在当时的流行。

于是,本该是最天真无邪的儿童,在政治面前,也是无处可遁。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