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想当个清官到底有多难,问题出在皇帝吗

二零一七年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播出后,反响颇深、赞誉不绝,也十分“应景”。

本人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真心是感触良多,为于成龙之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一身正气而赞叹,更为其清苦一生,为国为民而抛家舍业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除此之外,这部大戏还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清官那么少?

当然,人性之贪婪这一主要因素不可排除,除此之外,是不是其他一些方面原因也造成了为官清廉之难为呢?

特借此文与朋友们探讨一番。

(图)于成龙,清朝名臣

在说清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贪官。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贪官,为什么那么容易出现贪官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1. 官大于民,甚至权大于法。

虽然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君)都宣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治国安邦之理念,以树立法纪典章之权威,但是大多时候“口号化”。

以清朝为例,皇亲国戚(俗称黄带子、红带子)犯法,地方官吏无权审理,更无权执行法律,必须交由宗人府处理,那么只要不是谋反之类的罪名,是不会处以极刑的,所以民广泛流传,黄带子们杀人不用偿命。

这也正是于成龙处死康熙皇帝外甥赫里时,被集体弹劾的原因。

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封建社会时期

主要还是官监管官,即相关反贪腐机构以及地方行政长官监察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bug就是官官相护、沆瀣一气,原本用来监管的权力,却变成了贪腐的“门路”。

而贪腐的最大受害者——普通百姓们却没有监督权和检举权(尤其是越级检举更是大忌),这无疑是变相保护了贪官们。

所以为官是否正直,基本上靠官员本人的觉悟与良心。

事实证明,那些饱读诗书的“君子们”,丧尽天良者比比皆是,这也正是封建时期老百姓们都期盼青天大老爷的原因了。

说贪官实为反衬清官,我想说一句,在封建社会大背景下,当清官真是太难太难了!

(图)《于成龙》影视剧照。

我总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克己之欲,有违人之本性

于成龙有一个别称“于青菜”,我不知该把其定义为外号还是美誉,这个别称正是于成龙的平日生活的写照,从七品知县到官居一品,任职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于成龙的餐桌上永远只有青菜豆腐。

这就是三获“卓异”之称,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于大人的餐飨之美味,怎能不让人们为之心酸动容。

明代第一大清官海瑞,母亲过生日买了二斤猪肉,都能成为全国爆炸性新闻,其轰动行绝对不亚于前些日子某强离婚之事件。

当清官的生活太清苦了!

试问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有几人甘愿过得如此清苦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为目标就是消除一切人之本性欲望,成为无懈可击的完人、圣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难以企及,而是根本不可能,因为那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但是那个时代,文人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认为无法企及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所以他们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为官清廉就是圣人的要求之一。

但是当这些文人们变成了官员们之后,很多人因经不住周围的各种诱惑而选择放弃初衷,他们的放弃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转头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深渊,将自己的欲望无限放大了。

而作为最高领导者,权力无限至上的皇帝们,他们更是这一窘境的“第一当事人”。

(图)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我真想知道,康熙皇帝在京接见于成龙时,在口口声声夸奖于成龙于青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改善一下于成龙的生活水平呢?

有没有想过,此时于成龙已经离家近20载,这期间从未与家人见过一面呢?

于成龙也是人啊!

我知道康熙皇帝是一代明君,在工作上给予了于成龙无限的支持与关照,然其所为不过是分内之事。

他积极树立于成龙为众臣工之榜样,希望大家都能够向于成龙一样,体恤民情、忧国忧民、清正廉洁,这都没有问题,可问题是学了于成龙就得天天吃青菜豆腐,难道康熙皇帝真的想让他的一、二品大员们生活这般贫苦吗?

我认为康熙皇帝见到于成龙时应该面带愁容,而不应该面带赞佩之喜色。

2. 清官之特立独行,致使其难成大事

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我所指的大事是治世安邦之事。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治世之能臣往往上不了清官榜,反言之清官榜上的名人,也很难上的去治世能臣榜。

包拯是宋朝最著名的清官,但是大宋王朝的治世能臣不是他,是赵普、是范仲淹、是寇准,甚至王安石也是之一。

再看明朝,明朝的治世能臣定要首推张居正,然而张居正不想也不敢启用海瑞,因为海瑞太偏执了,打击面太广,以至于没有人愿意跟海瑞合作。

再看于成龙,一生为官也是换了很多地方,虽然职位与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在每一个地方任职时间都不是太长。

一个人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独自担负起治理家国之重任的,张居正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用海瑞,并且不得不与大太监冯宝处理好关系。

曾国藩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改年轻时愤世嫉俗、恪守原则,而是采取在不贪腐之大原则下, “融入其中”的处世之道。

其实这真正是无奈之举。

所以张居正和曾国藩成为了治世能臣,海瑞和于成龙却不是。

当然,张居正和曾国藩的治世之道或者改革之法都被局限在体制之内,所以他们并没有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窘境,这也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和改革家们一大悲哀。

(图)包拯,北宋名臣

3. 封建制度缺陷,使得官员无法清廉

最近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尤其是“左侧面”讲述曾国藩收支部分,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其中就清朝官员的收入与支出,讲解的十分清晰,在当今看来,其明显不合理之规定太多了,例如:官员的官服需要自己出钱做,国家或者皇帝老儿不管。工作服需要自己掏钱做,放在当今,这事儿是不是很扯?

还有,官员给皇帝汇报工作的奏折以及皇帝批复后返还官员的来回“快递费”需要官员自己出钱,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要知道清朝时候的快递费可比现在贵老多了!

另外,像官员的幕僚们工资也是官员自行承担,这部分钱当官的从哪出?

所以你看,于成龙无论走到哪里当官,身边的幕僚永远是那几个人。

造成这一制度缺陷,归根结底是皇帝的不作为,或者说是偷懒,以所谓的低新俸来减少国家开支,其实结果恰恰相反。

地方衙门需要正常运转之经费国家供给不足,于是就会不自主的出现各类黑收入,俗称陋规,而这些都被最高权威者所默许。

这无疑给了官员贪腐的绝佳借口。

所以,无论道光皇帝如何节俭,他手下贪官却是越看越多,整个官僚系统尾大不掉,根本就是半停滞状态,办事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文官贪腐那么武将们又如何呢?

答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重文轻武这一现象在我国封建王朝总会不约而同的出现,宋、明等汉人政权王朝如此,连大清这一“马背上民族”建立的王朝,到了晚期也同样如此,主要体现就是同品级的武将官员要比文官的工资低很大一截,所以武官们就干出“吃空饷、贪兵饷”之事。

其恶果就是士兵们不得不另寻生计,而军队兵事全废。这也就不难理解太平天国一帮劳苦大众拼凑的军队,总是能PK掉政府“正规军”了。

贪腐之危害,可见一斑!

(图)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明朝的官员工资制度更是可笑,明朝官员工资在太祖朱元璋时就已经定好了,200多年不变!

那是不是朱老皇帝定下了工资标准太高了呢?

咱们以县官为例,海瑞当县太爷月奉5两,依据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左右,而海瑞恪守祖制,就靠这1000来块钱来养活一家老小。

可见在明朝当官,真的是“没法活”。难怪明末顾炎武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而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明朝官员们并没有活的如此贫苦,其原因“你懂的”。

个人认为,明朝的政体制度比清朝还要差很多。

其实上述三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归根结底还是封建时期高度集权的政体制度的各种缺陷,导致了贪官的层出不穷,清官的寥寥无几。

但是不管怎么说,贪污腐败之劣行,尤其是祸国殃民之辈,绝对是要被踏上一万只脚而被永世唾弃的。

而那些一身正气,为国为民,夙夜匪懈的清官们,确实值得后人敬仰,而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下国家正在全力反腐,真心希望正气之风席卷祖国大地,将“老虎、苍蝇”全部打掉。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