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乐的与孩子谈话

在一组信息中,人们对位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信息,比中间部分的信息记忆得要牢固,前者叫做“首因效应”,后者叫做“近因效应”。

关于“近因效应”,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清代的名臣曾国藩奉命征讨太平天国时,一开始经常打败仗。在给皇帝写奏折报告军情时,他不得已写上了“屡战屡败”四个字。

这张奏折被他的一个谋士看到了,他对曾国落说:“你这样写,皇帝肯定会怪罪你。”

曾国落反问道:“这是事实呀,你说应该怎样写呢?”

谋士答道:“我看还是改成‘屡败屡战’吧!”

曾国藩听从了这个谋士的建议,果真,皇帝没有怪罪他。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意思本是大同小异,但“屡战屡败”把“败”字放在后面,给人一种“多次战斗,多次失败”的感觉;而“屡败屡战”把“战”字放在最后面,则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不屈不挠,不取得胜利绝不罢休”的精神。词意相同,仅仅是字的位置不同,给人的感觉竟如此不同,这就是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后面的话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最后几句话往往会决定整个谈话的调子。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就需要讲究技巧了。

例如,孩子因为基础不好,成绩没有考好时,很多家长喜欢这样鼓励孩子:“只要你努力,将来总会考好的,虽然你现在基础差。”虽然家长这是在鼓励孩子,但这些鼓励的话却以孩子基础差而结尾,会给孩子这样一种感觉:家长在强调自己的基础差。因此,家长的这种鼓励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这样鼓励孩子:“虽然你现在基础差,但只要你肯努力,将来总会考好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家长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考好,因此孩子努力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又如,每个孩子对批评都会很反感,但如果家长能够在批评孩子之后,说上这样两句话:“我批评你都是为你好,只是希望你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希望你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或者这样说:“如果你能改掉这个缺点,你就越来越完美了!”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批评”转移到这些话上面,从而减轻孩子因受到批评而产生的痛苦感。

相反,如果家长以“如果你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重重地惩罚你”、“我看你就是不可救药了”等话语结束与孩子的谈话,只会让孩子沉浸在批评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当然.我们提倡用温馨的话语结束对孩子的批评,并不是鼓励家长采用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教育孩子。我们所提倡的方法与此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鼓励家长运用“近因效应”,同样的一段话,把孩子喜欢听的那一部分话放在后面来说,给孩子留下积极的印象,从而使沟通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