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真被灭十族吗?哪两个小举动明朝速明灭亡

明朝总有说不尽的谜团话题,让我们一探究竟。

杜撰的方孝孺?

时人一说起方孝孺,就说被朱棣灭十族。大意如下:因拒给朱棣写登基诏书,包括他在内的数百名亲戚朋友(含学生)皆遭杀害。历史真的如此?

朱棣当初从北平出兵时,姚广孝便语重心长的说:“应天(今南京)被破,方孝孺也不会投降。故再三求您,务必保全他。若杀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可见评价之高)。”

朱棣点头答应。可突想到需让他给自己拟诏书。

城破后,方孝孺边嗷嚎,边挪进大殿。朱棣连忙起身相迎,说:“先生不要自找苦恼,我只想仿周公辅成王(潜台词,我不想当皇帝)。”

遂被反问:“你说的成王呢?”

朱棣故作镇定的回:“他(建文帝)已死(死没死,应不确定)。”

又被问:“你说要做周公,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国家依赖成年君主(潜台词,建文帝的后代还没成年,恰好我已成年,可做皇帝)。”

(图)明成祖朱棣

再被问:“为何不立其弟?”

朱棣不耐烦的回:“这是我们老朱家自己的事(潜台词,不关你的事)。”

说完,回头示意随从拿出事先备好的纸笔,并勉强满脸堆笑的说:“拟旨诏告天下我登基这事,只能麻烦您了。”

方孝孺心想你终露出尾巴了,顺势掷笔于地,边哭边骂:“我死则死矣,也决不照做。”

朱棣露出真嘴脸,命人将其于街市上车裂死。

死前,还作了绝命词,被杀时,四十六岁。门生廖镛后与弟廖铭收其骨,埋于聚宝门外山上。

笔者有如下两个反对理由:

理由一,还有门人。

有门人收其尸。上文刚说过,是门人廖镛与弟廖铭。还有门生藏其文。永乐中,规定凡藏孝孺文者死。可还是有门人王稌(tú或shǔ)藏其文编为《侯城集》,使流传于世。可知,他学生没被杀绝。

理由二,记载可疑。

据考据,最早载他被灭十族的是在靖难之役百年后祝枝山写的《野记》。一看书名,就知是野史,故不可信。

不可否认,方孝孺及其家族确被残杀了很多,但不等于他门生也被灭绝。

不管出于何因,如此杜撰。至少可确定,死人往往比活人有用。

(图)方孝孺

两小举动与明朝灭亡

第一个小举动。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先将朱棣庙号由太宗(其子朱高炽定)改为成祖,再给亲爹献皇帝定庙号为睿宗。

很明显,这是借抬高朱棣一级,给亲爹腾出一皇帝位置。

但一个王朝有两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朱棣的明成祖)能不矛盾吗?

故笔者认为,嘉靖此举无疑撼动明朝上层统治,加速灭亡。

还有其他皇帝也做过类似事情,且更鲜有人注意。

第二个小举动。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神宗恢复昔日朱棣废掉的建文年号。

这两个小举动看似平常,一旦联系起来,就不简单了。

建文年间,亲大侄子非要削四大爷朱棣的藩。朱棣便造反。

朱棣成功后,马上不承认建文帝,并抹去其年号。

嘉靖年间,世宗为给亲爹一皇帝尊号,便重新定朱棣为成祖,却无意间使朱元璋父子庙号冲突。

万历年间,神宗又给建文帝恢复年号。换言之,为其平反,否定朱棣当年抹杀举动。

一个王朝,不为百姓做事,却在频繁改庙号或年号。充分暴露,朱棣上位后,明朝统治者心里有多乱,有多么反复无常。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整日把心思用在虚头巴脑的事情上,关注百姓的程度自然大大消减。如此,不加速明灭亡才怪。

(图)明朝

从恢复锦衣卫开始

本节主要按时间梳理朱棣上位后,恢复锦衣卫、新设东厂的措施与明朝灭亡间的关系。

朱元璋时。

洪武年间,天下重犯皆要运到京城(南京)狱中,被以杀头为主(应是设锦衣卫的初衷之一)。

废锦衣卫。

朱元璋应明白(臣子劝谏或自己顿悟)后,便悉数焚毁锦衣卫刑具,将剩余囚徒送刑部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式废锦衣卫,并下诏至朝内外监狱停止使用锦衣卫。却没料到,四儿子朱棣上位,挤走自己大孙子建文帝,成大明皇帝,并有无意识间开启明朝灭亡线索。

朱棣时。

恢复锦衣卫,设东厂,初步确立厂卫格局。

对朱棣开启的本线索,《明史》这次明确说:锦衣卫在朱元璋时曾用过一段时间,后废止,可到永乐年间,又恢复。东厂的设立,也始于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与东厂相互倚重,被合称为厂卫。

(图)明

锦衣卫部分。

朱棣让纪纲统辖锦衣卫亲兵,并恢复老爷子废止的锦衣卫狱。纪纲手下庄敬、袁江、王谦、李春等,趁机作起来。时间一长,锦衣卫就完全恢复到洪武年间程度,并正式废止那道禁启锦衣卫的诏书。

东厂部分。

朱棣最初从北平造反时,凡刺探亲大侄子建文帝宫中事,多靠他身边人为耳目。即位后,更依赖那些有功的宦官,并在东安门北设东厂,允宦官查访逮捕造反的、妖言惑众的、大奸大恶等威胁统治的,与锦衣卫有相同权势,则是迁都北京后的事。

朱棣在恢复锦衣卫,又设东厂后,开启本线索。大明官员乃至百姓,便遭受厂卫荼毒。

○摘自《是谁玩了大明王朝》李玉广(著),河南文艺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