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所谓的中国特供车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就对“特供”二字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感,无论是从当兵的亲戚朋友那听说来的“特供香烟”,还是被市场炒起来的“特供茶叶、“特供白酒”等,似乎任何物品只要与“特供”靠上关系就更加令人放心。

这些特供主要是为了将特殊品种与普通品种区分开来的叫法,但在汽车市场,也有不少汽车品牌专门推出中国特供车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从最早的奥迪A6L、到大众朗逸、再到本田凌派、以及去年的沃尔沃S90L、再到即将问世的宝马1系三厢。

那么,这些中国特供车的市场表现都如何呢?

首先,从销量来看,中国特供车的表现都还不错。奥迪A6L是豪华品牌中大型车的常青树,并且由它开启的轴距加长如今已成为许多车型的通用做法。再看朗逸、名图等,都是销量榜前十的常客,在1月份,朗逸取得52428辆的成绩,名图也有11790辆。即便是还未上市的宝马1系,从预售价公布开始,就已经被许多消费者等待。

其次,从产品力来看,中国特供车能够满足当下国内消费者需求。空间加大、轴距加长、配备大尺寸轮毂、增配中控显示屏以及双离合、T动力,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国特供车身上经常看到的配置,恰好这些配置都十分受当下消费者的喜爱。

再次,从市场竞争来看,中国特供车的出现有利于催生市场换代升级,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比如,当这些特供车凭借产品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取得好销量之后,还会引发市场上其他车型竞相模仿,适合国内消费者的车就更多了。

简单来说,中国特供车是基于车企对中国市场需求深刻研究之后的产物,在当下有较高的受欢迎度。

那么,我们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看待这些中国特供的产品呢?

其实,特供车型就是一些跨国品牌为了中国市场而专门研发的一类车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在国内销售,国外没有的车型。例如以往我们都听说过丰田凯美瑞有北美版、欧风版和亚洲版,而如今,随着中国市场地位的上升,以后说不定也会专门出现一个**车型中华版。

不过,对于这类中国特供车笔者的态度是:

其一,不要过于神话特供车疗效。概括来说,这些中国特供版车型更多的都是在做“面子工作”,在车身尺寸、轴距、配置以及造型上下足了功夫,很容易吸引消费者眼球;但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以后国内汽车爱好者会更多的关注汽车身上看不见的地方,例如底盘、悬挂以及动力总成方面。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当国内市场上出现更多正向研发且产品力不俗的车型以后,这类特供车效果如何?还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其二,难道跨国品牌比中国品牌更懂中国?这一点拿手机系统来举例子更为恰当。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成为全球占比最高的手机系统,但其原生版本的安卓系统操作逻辑复杂、对许多便捷性功能有缺失,在中国的拥有量很少;但反而是例如小米、华为、魅族这些厂家将原生安卓进行深度订制出来的UI更符合国人的使用逻辑和操作习惯。

同样的,中国品牌成长于国内,主要市场也在国内,是应该也有必要对国内消费需求更理解的。如今,中国品牌在SUV市场超越合资品牌就是很好的实证。其后续也应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看,这些中国特供车的出现是随着中国市场发展出现的必然产物,从眼下来看,其销量和受欢迎程度也确实不错,但在市场和消费者都朝更成熟理性阶段发展的时候,中国特供车的前景如何?还需要时间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