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着一群人求救得不到援救?

 每个人在节日里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朋友的问候短信,但不见得人人都会回复这些祝福信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觉得这些复制后转发的信息并不存在太大的意义。可是,同样的短信,在前面加上了自己的姓名,结果又会不一样了。因为指定了“我”的姓名,“我”有义务回复对方。这就是责任分散和责任集中的不同效果。

为什么围观者越多,获救的机会越低

碰上抢劫已经够倒霉了,如果碰上会心理学的歹徒,那么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一份刑侦档案里记录着一个屡屡作案的抢劫犯,他创下作案318宗都不曾被捕的纪录,成为连续30年内当地犯案率最高的罪犯。

据说这位抢劫犯曾在大学里进修过心理学。他和其他作案歹徒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特征:一般抢劫犯会尾随目标人物到人少或无人的地方再下手,可这位歹徒却偏偏挑选大型超市门口、医院门口、热闹的夜市这些人流多的地方作案。令人疑惑的是,每次这位狡猾的歹徒都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地逃走。

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这样的场景:抢劫钱财的歹徒毫无障碍地跑出好几米,受害者高呼“抓贼”却无人理会;不慎溺水的人在河里挣扎,岸上围观了一大群人,却没有人下水救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很多人将其归结为人情冷漠。心理专家对旁观者见死不救的行为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现象背后有着独特的心理原因,并将其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叫旁观者效应,它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来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变弱,从而产生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而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我们假设抢劫犯在一个有10个路人的环境里作案,那么这10个旁观者就会意识到自己有1/10的“助人”责任。当这个抢劫犯在一个有100个路人的环境里作案,那么这100个旁观者就会感觉到自己只有1/100的“助人”责任。在后一个的环境里,人们会想:还不是有那么多的人嘛!我不出手,会有那么多的人出手。因为这样的心理,所以导致目击者彻底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  

指定人求救能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如果遇到不幸的事件,面对责任分散效应,我们该怎么做?答案是把责任集中起来。

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为了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解释,进行了一个模拟实验。他将72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四对一”和“一对一”的方式和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结果发现,当癫痫病假扮者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小组里,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癫痫病假扮者人呼救的小组里,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有趣结论是:当人们处于越多人的环境里,获救的机会就越低。相反,当人们处于只有一个人或是极少数人的环境里,获救的机会将达到最大。

尤其是当人们在“一对一”的环境里,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毫不迟疑地尽力对受害者展开援救行动。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的话,他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不要背负这个负担,人们会选择尽力去助人。

也就是说,当人们遭遇到抢劫,与其对着人群呼喊求救,不如对前面的小伙子说:

“嘿,穿蓝色衣服的青年,快,伸脚拦住那个小偷。”这样做会将分散的责任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接受到责任就会立刻作出反应。

指定向哪个人求救也有技巧。首先,指定的责任人要明确,比如“前面穿蓝色衣服的小伙子”、“穿白色衣服的大叔”……或者在求助的时候面对面向指定人求助,因为直视具有明确的指定性,能使人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其次,向距离最近的人求助。比如不慎溺水的人一定要向距离岸边最近的人求救。因为近距离能增强人的责任感,远距离能给人带来疏离感。

本文摘自《惯守本能的毛毛虫:奇妙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