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怎么读“粳稻“?

追溯我国的汉字读音 ,多音字是比较让人头疼的。近年,有这么一个字的读音颇受争议,那就是粳稻的“粳”到底读“jīng”还是“gěng”。如果按照现在比较普及的新华字典的读音,这个字念“jīng”没错,但是在学术界,一直推崇的却是“gěng”这个读音,尤其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牵头说:

在中国,有文化的人都读“粳(gěng)稻”。这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据记载,中国是栽培稻种的最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我国水稻学界一直谋求改变加藤茂范分类方法,老一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为粳亚种(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按照音译的原则,粳稻的拉丁后缀为keng Ting,即明确规定粳字发音是keng,通汉语音geng。

该分类方法现在已被中国水稻学界广泛接受。“gěng”的读音,尽管只是一个简单读音的改变,却对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作出了更为科学的阐释。

但是,日本加藤茂范根据稻种的各方面特性,将稻种分别定名为印度型亚种(O.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日本型亚种(O.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即粳稻为日型亚种,籼稻为印型亚种。

这种分类法不但忽视了中国2000多年前已有的分类和定名,也没有反映两者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演变形式或过程。比如公元121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有秈(稴、籼)为“稻之不粘者”,粳(秔、粳)为“稻之粘者”的记述。

为了正确反映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丁颖特地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O.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为粳亚种(O.Sativa L. subsp. keng Ting)。再者,丁颖为广东人,当时的方言发音读“粳(gěng)稻”更是无可厚非,而且以前的《康熙字典》,《辞海》,《解文说字》等文献中记载的都是“粳(gěng)稻”。

其实,别小看了一个读音的差别,其实这里面却掺杂了许多政治,文化,科学内涵。虽然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后来,有的苏联学者称粳稻为中国日本型;但日本角田重三郎称“印度型”亚种为“indica Kato, hsien Ting”,“日本型”亚种为“japonica Kato, keng Ting”;国际水稻研究所品种资源学家张德慈(T.T.Chang)则称“日本型”亚种为中国型亚种(Sinica)。但是还是有报道说日本很多水稻专家并不认同丁颖对水稻的命名方法的尴尬局面。

所以张启发教授和许多中国的水稻界专家一致认为,读“粳(gěng)稻”,才更符合粳稻的科学内涵,才能体现我国几千年的水稻栽培历史,毕竟这也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现在,在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上,“粳(gěng)稻”的读音也是频频出现。为了打破国民对这个字读音的固有印象,张启发院士经常会花一节课的时间去给他的学生深刻解读为什么要读“粳(gěng)稻”,更是撇下金句“中国有文化的人都读‘粳(gěng)稻’”。这一举动获得我国许多水稻专家的高度赞誉。

一个字的读音,能在学术界引发一场风波,可能会有人觉得专家们锱铢必较。其实,这体现的是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于专家们而言或许读音并不重要,但更重要的使命是要唤醒国民对本国文化的重视和认可,这才是他们难能可贵的精神信仰!

版权声明:本文为《农事驿站》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