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大闸蟹最好吃?

“西风响,蟹脚痒”,在度过中秋、品完月饼之后,下一件让饕餮食客按耐不住的事情,可能就是品尝美味的大闸蟹了。说到大闸蟹,可能很多人立即联想到的一个词就是“阳澄湖”。这也难怪,因为“阳澄湖”几乎成为了大闸蟹的代名词,每年大闸蟹上市期间,都会爆出几件天价“阳澄湖大闸蟹”的新闻来,更是吸引不少目光。不过,几天前网上一次“盲评大闸蟹”活动,由于品蟹者没有区分出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大闸蟹,因此又让后者抢去了不少风头。

那么,大闸蟹到底有哪些品种?不同产地的大闸蟹,差别究竟在哪里?

大闸蟹的家谱

我们所说的大闸蟹,其实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俗称。中华绒螯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十足目、弓蟹科(另一说是方蟹科)。和它同属的,还有日本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之所以以绒螯蟹相称,是因为它们的螯肢上长有浓密的绒毛。不过,后三者在体型和生长速率上都赶不上前者,因此经济意义不大。

对于大闸蟹来说,其实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北至辽宁辽河流域、南至福建闽江流域,都是其天然分布的范围,并非太湖、阳澄湖所独有。不过对于自然生长的大闸蟹来说,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阻隔,不同河流流域的大闸蟹群体间缺乏遗传交流,因此会有在遗传水平和形态水平上些许的分化,由此形成了一定的种群分化。目前学界上通常认为自然生长的大闸蟹可以分为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几个种群。当然,对于同样位于长江流域的阳澄湖、太湖来说,自然生长的大闸蟹都属于长江种群。

洄游和养殖

自然生长的大闸蟹有“海里生、湖里长”的洄游特性。每年深秋,抱卵的雌蟹会在河口海水中产卵。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都是其产卵和孵化的海域。此时孵化的幼体因为其个头极小,类似水蚤,因此称为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在海水中生活大约一个月后发育为具有一对大眼、善于游泳的大眼幼体,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蟹苗。此时就开始了向江河洄游的过程。在进入淡水水域后,大眼幼体经过脱皮发育为幼蟹,继续依靠爬行向河流上游迁移。在寒冬来临之时,幼蟹开始进入河湖底部越冬,第二年开春后继续向上游迁徙,在河底形成幼蟹汛。迁徙可以持续到5、6月份,随着盛夏来临,幼蟹分散开来进入湖泊摄食生长。再经过一年生长之,第二年秋季达到性成熟后,大闸蟹就开始了向下游的生殖洄游。此时也会在江河下游形成蟹汛。由于数量之多,在水闸之处更为密集,因此“大闸蟹”之名由此而来。此时捕捞的大闸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生蟹。进入深秋之后,大闸蟹已经迁入海水,开始了又一轮繁殖之旅。

古时人们就注意到了大闸蟹的这种洄游特性,因此便在河口以人工捕捉蟹苗和幼蟹,然后运输到湖泊中的蟹田里进行人工养殖。以长江为例,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就是传统的大闸蟹蟹苗捕捞和培育地区。上世纪70年代后,人工孵化和培育大眼幼体的技术取得突破,因此蟹苗的培育不再受到地理和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大闸蟹完全人工化养殖成为可能。

产地之争

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自然捕捞的大闸蟹来说,不同水系的大闸蟹的确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群,但对于同一水系的大闸蟹来说,本质是来自同样的种群,只不过由于迁移距离不同而进入不同的湖泊生长。而对于人工养殖的大闸蟹来说,由于蟹苗打破了时空限制,因此更增加了对种群来源的判断难度。

对于不同流域的上市规格大闸蟹来说,通常有从北向南体型逐渐增大的趋势。不过根据测量,各地大闸蟹每次蜕皮后体重增加的幅度都在,因此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生长速率的区别,而更多是因为南方地区低温来临时间晚、大闸蟹发育时间更长所致。但另一方面,温度过高会造成大闸蟹性腺和副性腺物质累积较少,肌肉也较为松弛,品质下降,因此通常长江流域的温度环境较为合适高品质大闸蟹生长。因此一段时期内,有不少养蟹人繁育和购买来自辽河、瓯江等地的大闸蟹蟹苗,放流于长江流域蟹田中养殖。直到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养蟹技术的提高,就近取材的蟹苗成本较低,才使得来自其他水系的蟹苗才逐渐退出长江流域。目前,除了长江下游蟹田所产大闸蟹行销全国外,其他水系的大闸蟹通常都在产地附近自产自销。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闸蟹之所以闻名全国,除了品质稍好于其他产地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当地有较长时期的食蟹传统和品蟹文化,从而催生和打响了该地大闸蟹的名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所产大闸蟹中,以阳澄湖大闸蟹最为人所知。那么阳澄湖大闸蟹和附近的蟹田如太湖、固城湖等有何区别呢?从前面讨论可以看出,这一地区所产大闸蟹,从种苗来说几乎都是长江流域种群,而蟹田所处纬度又极为接近,并不存在气候上的差异,因此这些地区的大闸蟹从种质资源和生长发育上并不存在本质差异。事实上,决定这些地区大闸蟹品质的,并非来源于哪个湖,而主要取决于蟹田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及饲养水平的高低。

小环境和饲养水平才是关键

那么,小环境和饲养水平如何影响大闸蟹品质呢?由于大闸蟹主要品尝部位和风味来源是雌蟹的蟹黄和雄蟹的蟹膏,而蟹黄和蟹膏均是大闸蟹涉及生殖活动的性腺和副性腺组织,而这些组织发育程度和营养摄入关系很大。在大闸蟹育肥期间,动物性蛋白饵料的摄入和品质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因此如果蟹田内软体动物等饵料种群丰富,或者饲料中增加动物蛋白比例,则能有效提高大闸蟹品质。同时,小环境还能在外观等方面影响大闸蟹品质,如水底植被较为丰富则大闸蟹腹部较为白净、泥质底随有利于天然饵料生长,但容易造成大闸蟹腹部发黑等。此外,养殖密度也会影响大闸蟹品质,如密度过高时会造成发育减缓、打斗致伤等情况,造成品质下降。

综上,对于不同水系所产大闸蟹来说,由于种质资源和气候的不同,其品质间存在差异。但对于市场上常见的来源于长江流域的人工养殖的大闸蟹来说,其品质更多取决于养殖地的小环境和养殖手段,而具体出自哪个湖泊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品质高低。毕竟在同一个湖泊内部,也存在小环境及养殖手段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大闸蟹品质差异程度,事实上比不同湖泊养殖所造成的差异还要大。吃蟹更多还是追求吃的新鲜和性价比,而一味追求“正宗产地”则未免失去了品蟹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