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打怪兽,又能灭倭寇!揭秘史前神兵:叉

说起十八般兵器可能很多人未必能说的全,但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这八样大多数人大约都能说得出来。叉虽然排在第八位,但是叉的历史却一点都不短。早在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作为狩猎工具,叉小动物时攻击范围更大,一根扎歪了还有其他几根,容错率更高。在对付大型动物时,叉又可以固定住动物避免临死反扑或者逃脱。所以作为兵器使用时,叉既可以格挡对方兵器,甚至锁拿对方兵器。由于攻击面积大,攻击时也更不易躲闪,并且可以固定住对手进行生擒。所以叉类武器在古今中外都不罕见。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角斗士中就有REIARIUS渔网斗士,或者说网叉斗士。他们的武器就是三叉戟和捕网。捕网有的是全金属丝编的,有些是在普通的鱼网里加了金属物以增加分量。他们的主要战术是用捕网套住对手然后用鱼叉攻击。在所有角斗士中,这类角斗士最易受攻击,因为他们几乎赤身裸体地参加格斗。但是他们可以凭借机动性慢慢消耗对手体力,然后伺机撒网缠住对手,寻找破绽,凭借武器的长度一击制敌。

▲出土的宋代铁叉

早在唐代就有叉类兵器装备了,但多为仪仗器。宋代开始,叉逐渐开始作为兵器使用。叉的分类一般是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7~8尺,重约5斤。一般三股叉中锋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锤。宋代还出现了飞叉作为投掷武器,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张纯为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

▲马叉

叉类兵器广泛应用是在明代。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四、何良臣《阵记?技用》记载有马叉:“马叉者,上可叉人,下可叉马。”这种马叉因为多为骑兵所用,一般头相对比较小,这样重量较轻,在马上挥舞更加方便。马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为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尖向两侧外撇。通体为扁平形。叉把木制,粗可盈把。按其部位可分为上把段,中段,下把段和把尖。上把段为其顶端接叉处。上把段至把中部为中段,再下为下把段。底端为把尖。马叉中又有细分,其中两旁分岔皆向前者为文叉,一道向前而一道向后者为武叉。马叉长1-3尺,除握手这一边外,其余三边均可击人。而且四角生钩。运用时,具有棍和钩的特点,既可砸、扫、点、打,又可钩、夹、搅、挂。

▲武叉

在抗倭战争中,叉类兵器被广泛使用,多配合长枪、盾牌以及狼筅一起使用。这种步兵所用钢叉的叉头更大更宽,被称为鎲钯,但和马叉的造型并无太大区别。叉类武器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凡试叉钯,先令自使,手其身手步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架隔长枪,刀,棍,出杀人者为熟。”戚继光的鸳鸯阵也广泛使用这种鎲钯,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就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明代之后清代也沿用了叉钯,尤其太平天国用叉更为广泛。

▲1.偒钯 2.镋钯 3.镋 4.扒 5.马叉 6.铲 7.狼筅

钢叉作为方便格挡和控制对手的冷兵器,在今天也依然广泛用于警用防暴以及民用安防阵线。防暴钢叉主要是在对付手持小型武器,如匕首或者短刀者,为了不伤人才配备的。防暴钢叉为了抓捕歹徒而不伤人,降低杀伤,所以都是两股叉。防暴钢叉也适合社区、学校、工矿、企业的治安防护,是目前警用装备中无法替代的约束类警械。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