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

今天,分享的话题《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我们不批判否定先贤,跟着孩子单纯的思维去思考、、或许,你会发现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不论是非的前提下,我们的孩子跟美国孩子真有段距离,在同一事情上,他们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角度,值得我们父母深思,而不只是孩子,就连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接受一个模式的孔融让梨很多年了,问题在哪呢?

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许多中国父母拿来教育子女要懂得谦让之礼的典范。去年这个老故事在一个中国小学生那里却遭遇了“孔融让梨我不让”的风波,从那时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国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最近,终于在一个中文学习班里见识到了。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那一定是好梨了,为什么还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要让4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难道把分出去的梨再要回来吗?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自己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而不是自己的喜好得到梨子,拿到最大的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得对,这个故事的确是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一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是表现了自己的谦让,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的权利。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是一个悖论。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那就是口是心非,喜欢要大胆承认才行。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年仅4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明明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特权,剥夺了民主,这种通过扭曲自己的欲望赢得赞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老师:你要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故事就结束了,愿这个故事能带给您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