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夸,孩子越说不得?

前几天带孩子去一个朋友家,朋友是典型的鼓励型家长,不管孩子做啥都是夸夸夸,恨不得孩子打个饱嗝都要夸一句“打得真响!”夸得倒真是具体,我在一旁看得也真是尴尬。

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吃鱼的盘子里有一块鱼子,我家孩子很喜欢。然后他把这块鱼子分享给我的朋友,朋友回答“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呀!你真棒!”嗯,又被夸了。

你可能会问,怎么了?这位朋友做得不对么?她即时的表扬了孩子的好行为啊!

也对,也不对。

如果和你分享美食的不是小孩,而是你的家人,朋友,你会说什么?“谢谢!”一定是谢谢!


当一个女人辛辛苦苦做好一桌丰盛的晚餐给家人,她希望听到一句“谢谢!辛苦你了。”因为感谢是对于她个人价值最好的肯定。而“你做得真好,真是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则是站在一个法官的角度评判,你是否达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标准。

当一个男人处心积虑给老婆制造了一个生日surprise,他也希望听到一句“谢谢老公,我爱你!”但如果老婆抛来一句:“你真用心,真不错!加油!”你们觉得这个男人以后还有动力去制造惊喜么?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夸孩子看似是鼓励,鼓励也会错么?有时候也会。如果你只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评判者的位置,拿着自己的尺子去量孩子,也许表扬也会造成伤害。因为你是高高在上的,而孩子只能臣服于你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努力达到而已。一个生活在别人评判标准里的孩子是可悲的。


回到我家孩子让鱼子的事件中,为什么我的朋友会说“你真乖,你真懂事”?因为她的心中有一个懂事孩子的标准:懂得分享。孩子做到了,他很棒,值得表扬。那么孩子的心里也会想到,如果他没做到这个标准,他可能就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而她没有说谢谢,不是因为没礼貌,而是说不出口,就因为她面对的是个小孩子呀!在我们的文化中,大约只有子女感谢父母,小孩感谢大人,让家长开口去谢孩子通常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这简单的两个字意味着放弃我们那高高在上的家长身份,俯下身和孩子一样高,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互相感谢。

我回顾了一下类似情况下我的反馈,通常是“谢谢!谢谢你的分享,真好吃呀!”这时孩子会沉浸在分享的喜悦中,也点着头说“好吃!”


孩子乐于分享,乐于助人,喜欢帮我做家务,喜欢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当然接受帮助也会很自然的说谢谢。哈哈哈哈我又自嗨了!我从来没有夸奖过他做得对做得好,真是一个好孩子。我会发自内心的appreciate,发自内心的感谢他的帮助,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被人感谢的滋味是很甜蜜很满足的。

很多家长纠结于我的孩子不会分享,我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我的孩子不愿意帮助别人,我该怎么办?严肃脸说,你纠结,说明你心里有把尺子,而孩子却达不到你的标准,你纠结,说明你想找个方法让孩子达到你的标准,恨不得遍寻灵丹妙药给孩子灌下去就立马改了孩子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