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仅凭这一点,不费血刃就能完胜齐魏两国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曾经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线上,他有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得到秦王的信任后,就此平步青云。在之后的短短几年内,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此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范雎。

范雎在年轻时苦读诗书,并从中悟出很多理论知识。

结合当时战国的形势,他觉得这些理论可以为自己所用,可以凭借这些理论成为一个像苏秦、张仪那般对时局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于是带着他的这些理论,带着自己的理想,像苏秦那样,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寄希望各国国君能接受自己的主张。

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在当时紧张的大环境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对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理论根本就不感兴趣。

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耗尽最后一点钱财后,范雎不得不回到魏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起了门客,希望能有出头之日。

(图)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不久后,须贾作为魏国的使臣出使到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也跟着去了临淄。

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襄王,他先前就听说范雎很有能力,因此对他的才华非常仰慕,屡次派使者到客馆,给范雎送去了许多金银财宝向他表达出自己的诚意,想借此打动范雎,希望他能留下来辅佐自己。

范雎对此左右为难,最后考虑到自己是魏国使臣的随从,如果留下来成为齐国的谋臣,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传出去也不好听,坏了自己的名声。

思前想后,范雎在表达了对齐襄王的谢意后,婉拒了齐国来使的好意。

而齐襄王对魏国正使须贾显然就没有那么热情了,先是晾了好几天,之后虽然也召见了他,却不假以颜色,在召见过程中,齐襄王非常不耐烦,这让须贾觉得无比尴尬。

就在此时,须贾无意中听说齐襄王竟然数次派使者去客馆拜见范雎,并且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在范雎的客房中欢声笑语,宾主尽欢。

须贾不禁起了疑心,自己一个门客,一个小小的随从竟然能得到齐襄王如此青睐?

在不可能完成魏王交代的任务的情况下,须贾不得不启程回国。

在回魏国的路上,须贾一直都在考虑如何逃避魏王的责罚。

当他抬头看到红光满面的范雎时,不由计上心头,心中不禁暗喜。

(图)《赠绨袍》,京剧传统剧目,讲述了战国年间魏国大夫范雎与须贾之间发生的恩怨故事。

须贾一回到魏国,没有向魏王汇报自己出使齐国的情况,而是马不停蹄地跑到了当时的魏国丞相魏齐的府中,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添油加醋地向魏齐做了个汇报。

将自己出使齐国,没有完成王命的罪责一股脑地推到了范雎身上。

把齐襄王如何礼遇范雎,不待见自己,范雎如何与齐王使者相谈甚欢的细节向魏齐一一作了汇报,并据此捕风捉影,怀疑范雎私下通敌,将魏国内部大量情报卖给了齐国,当起了间谍。

魏齐一听之下,根本不加思考,命人把范雎从家里抓了回来,对范雎严加拷问,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可怜此时的范雎还蒙在鼓里,被魏齐手下的人上来就是一顿暴打,顿时打得是皮开肉绽,眼看还剩下一口气。

可悲的是,范雎仍然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惹得丞相大怒,要把自己活活打死。

魏齐见范雎死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恼羞成怒,令自己的门客往范雎身上撒尿。自己则洋洋得意地在一旁观看,一边看还一边说大声说道,看以后谁还敢放肆。

说完之后狂笑不已,笑得一干门客噤若寒蝉。

(图)魏齐,战国时魏国相国

看完上面这段故事,不知道广大读者是个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范雎很傻很天真,像个政治小白;觉得须贾心里阴暗,心胸狭窄;魏齐很霸道,手段残忍?!

但回过头来看看,作为事情发起者的齐襄王又在里面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呢?

在范雎随着须贾出使齐国时,齐襄王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给范雎送金送银,一方面以各种借口推脱就是不见正使须贾。

先不要说须贾心胸有多么狭窄,这事情搁谁身上,谁也不舒服,这哪是求贤的,这不不明摆着欺负人吗?

当时的齐国刚刚经历了亡国之祸,后来虽经田单火牛阵复国,但是这个国家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我们可以理解齐襄王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可是求贤好像真的不是这么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国之君,这点政治头脑还是应该有的。

(图)齐襄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让我们来看看早些时候,君王们是如何求贤的?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灭了当时中原的一个小国—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虞国大臣百里奚。

晋国在俘虏了百里奚之后,只把他当成个一般奴隶,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随从,送往秦国。

在去往秦国途中,百里奚趁着看守不注意,连夜逃离秦国,跑到秦楚交界处。但是没有跑多远,就被楚国边境的守军捉了个正着。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求贤若渴的秦穆公马上想用重金赎买他,但转念一想,重金去赎,楚国肯定会知道百里奚的才能而不放人,打草惊蛇。

于是秦穆公就派使者对楚王说,我家陪嫁的奴隶百里奚逃到边境,被楚军给抓住了,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

楚王一听,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奴隶,心里想犯不着为了一个奴隶和秦国交恶,很爽快地答应了秦穆公的请求,把百里奚交给了秦国使者。

这就是百里奚五羊大夫名号的由来,从此他一心辅佐秦穆公,成就了秦国的霸业,秦穆公也坐上了春秋霸主的位置。

(图)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后入秦做大夫。

齐襄王和秦穆公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

对待人才的方式方法,决定着人才的去留甚至生死。

整个事情不难发现齐襄王这么彬彬有礼的表面下,隐藏着一个惊天阴谋:那就是从始至终,齐王的所作所为,根本上就是要致范雎于死地。

齐襄王作为整个事件的总导演,步步为营:先是重金砸晕了第一男主角—范雎,使他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

后来又成功的勾起了第一男配角—须贾的嫉妒心,故意激怒须贾让他回国向第二男主角—魏齐汇报。

作为魏国的王室成员,魏齐一向是目中无人,是非不分,结果酿成惨剧,我们的男主角—范雎先是被毒打的气息奄奄,之后又被浑身上下弄满了污秽之物,生不如死。

从整件事情上,大致看到了齐国和魏国对待人才是个什么态度了。

齐襄王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人才,也不想让别的诸侯国得到。

不能让魏国重用包括范雎在内的人才,就此发展壮大起来,干脆借刀杀人。

这样既干掉了范雎,把逼死人才的脏水泼向了魏国;自己还落得个惜才的好名声,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就对待人才的这件事情的态度上而言,齐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了。执政者的精力没有放在如何发现和笼络人才,而是想着如何去迫害人才,如何去借刀杀人。

那么齐国自此不会再出现像管仲、鲍叔牙、晏婴那样的绝世人才了,有的只是一颗迷失了自我的杀心。

(图)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那么魏国呢?这个诸侯国对待人才又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首先我们说,魏王有眼无珠,作为魏国的最高统治者,连齐国都已经知道范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魏王却一直昏昏沉沉,忠奸不分。不去重用,甚至不去挖掘本国的人才,而是提拔像须贾、魏齐这样的奸佞之臣把持朝政,祸乱朝纲。尤其是魏齐竟然无视国家的法度,动用私刑,大肆迫害自己国家的人才,自毁长城,让人叹息不已。

其实魏齐自己可以仔细想一想,范雎作为一个中大夫的门客,在魏国基本属于底层的老百姓了,无权无势。

他就是想把机密情报卖给齐国,他又有什么途径去获取这些情报呢?

可惜那时的魏齐已经失去了理智,只顾着自己大发淫威,树立威风了,根本就顾不上考虑常人一想就明白的问题了。

那时的齐国已经不是春秋初期称霸华夏大地的齐国;魏国也不是那个在战国初期大放异彩,称霸中原,把秦国打回原形的魏国了。

(图)春秋列国

秦国之所以在后来能够异军突起,统一六国,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偶然的。

为什么这么说?

秦国在东周初期才成为一个周平王认可的诸侯国,当时的秦国可谓国小民弱:比历史的悠久程度,比不过齐国;比富饶程度,比不过雄踞中原的魏国。

但是秦国有的只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接纳各式人才的准备。

在逆境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从一颗小树苗成长成为一个必须让人仰望的参天大树,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恐怕只有秦国人自己知道。

古今中外,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那么一个国家如何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就变得很简单了,那就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

谁把握住人才,谁将来在发展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咸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