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宿命:是强大而自灭,还是弱小被吞噬?

清官忠臣包打天下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就一直有一个声音,我们不弱,我们如果能够重用忠臣清官,倾尽举国之力,拼死一战,必定获胜。

作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清官”思想,人们会固执的把一切失败都集中在几个奸臣——后来进步了,发展到昏君身上,同时把一切责任集中在清官,忠臣身上,认为只要除掉郭开,李牧就一定能横扫秦国;认为只要除掉了秦桧,重用岳飞,就一定能打到黄龙府去;……认为只要重用林则徐,就一定能打败英国人,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对大清国力也是颇有自信的,他认为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不便”,然后把虎门用大铁链栓起,同时禁止茶叶大黄出口,让英国人大便干燥,这样就可以置英国人于死地。

反倒是琦善,假借交涉之名,暗访英国人的军备,早早明白了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远在中国之上,就算是山海关的炮,也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曾经视为天险的大海长江,已经成为了敌人的主场,这样的对抗,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而林则徐则在事后给朋友的信中,也坦诚:“似次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但是,作为忠臣的林则徐,却没有大声疾呼,担任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期间,也没有推动任何改善,对外籍的翻译出版,也是委托给朋友魏源操作。


▲林则徐

(图)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生产力

按照通行标准,晚清在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一个中世纪国家,看上去整个王朝是家天下,层级分明,壁垒森严,但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们,只能依靠本地的胥吏和地方士绅相互妥协,才能推行帝王的政令,以致于执行到下方,已经完全走样了,这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必定充满了各种讨价还价,推诿扯皮,怎么可能有效率?

说到综合国力,首先是生产力,联合王国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全球都有殖民地,工业化生产的效率比起中国靠人口堆砌的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

一个最简单的对比,英国,到1806年生铁年产量已达26万吨,反观中国,从1890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算起,到1930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前,这一阶段它的钢产量约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75%,累计只生产了50余万吨钢,到一九二五年倒闭。

这一时期,旧中国的钢产量从未达到过年产10万吨的水平。

尽管生铁和钢不是一回事,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两国的工业水平差距,不难推测出未来反应在战场上的补给能力及火力输出能力,如果一旦开战,究竟是谁先支持不住?

同时,作为疆域广大的帝国,晚清必须在边疆及各个敏感地区部属大量的兵力,不可能集中全国兵力和英国争夺东南一隅,否则,即便用人命和英国在东南拼个两败俱伤,最终惨胜,新疆要不要了?蒙古要不要了?西藏要不要了?

更要命的是,制海权完全被英国人占据,英国人可以从海南岛到渤海湾任何一处登陆,这么漫长的战线,谁能做到处处重兵把守?

▲第一次工业革命

(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包围

不仅如此,英国自从入侵印度后,就把印度经营成了根据地,作为在亚洲的桥头堡,而且,在1774年就开始了对西藏的渗透,从19世纪开始,英属印度连连发动对尼泊尔、缅甸、拉达克、不丹和锡金的战争。

这些中国的宗藩成员国在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惟一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军事支援上。

但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已无力向藩属国提供军事援助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关系开始破裂。

到了19世纪70年代,毗邻西藏的中国外藩全部被纳入了英国势力范围,英国在战略上已形成对西藏的包围态势。

可以这样说,整个南中国已经处于英国的包围中,大清的反应在哪里?


▲第一次鸦片战争

(图)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方向和内耗

至于打持久战,更是过于自信了,而且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魏源就说过,如果中国的官员各个都是林则徐,那么国家就有救了。

一个基础的问题就是晚清政府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组织能力,号召能力都无法完成这一任务,饱受压迫和愚民政策训练的民众才不会卖命,那些当年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吃瘪,才是他们看到的;那些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的兵痞被打的落荒而逃,才是他们狠狠出一口鸟气的时候。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力量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方向,事实上,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一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在抗战期间,蒋校长要向缅甸派兵,需要经过云南,而云南是龙云的地盘,蒋校长要向龙云打招呼,经龙云同意才行——民国尚且如此,中世纪的晚清又能强大到哪里去呢?

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广东水师给日本写信,要求归还“广丙”号战舰,理由是这艘军舰是广东水师的,和这次战役没有关系。

而之前李鸿章主持北洋水师的时候,也有过自己的小算盘,每年400万两银子的海军军费,本来是北洋,南洋一家一半,但是李鸿章种种借口全部截留;

沈葆桢购买的4艘“镇”字号军舰,被李鸿章借口扣下,换了4艘旧军舰给沈葆桢,为此沈葆桢气的大病一场,最终撒手人寰。

一国高层尚且如此见识,何况民间?指望这样的靠这样的能力,去组织民间力量打持久战?


▲北洋水师

(图)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高层和民间

何况,帝王们对民间力量就那么信任吗?

曾国藩最初不算是在体制内,在湖南招募湘勇,几代帝王对他的猜忌还少吗?

祁门之战,曾国藩不是为了防止帝王的猜忌,怎么会把兵力放在祁门这个死地上?以至于李秀成的大军离他仅有80里,曾国藩本人在大帐里放了一把剑,随时准备自尽。

攻克天京后,对曾国藩的猜忌也同时到了顶峰,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曾国藩战战兢兢,一方面逐渐裁撤湘军,一方面把家书拿去出版,表明心迹——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曾国藩家书》。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强大根本在于人心凝聚,如晚清这般人心背离,自相内耗,怎么能叫强?

中国的强大,很多时候表现为体量巨大,当这种体量应用于进取,则足以创造奇迹,然而用于醉生梦死,甚至于内耗时,巨大的体量不过是一堆肥肉而已。

弱不可怕

弱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弱,甚至为其开脱,从而蒙蔽双眼,看不到哪里弱,为何弱,那么昨天的绞索,明天一定会再次勒住我们的脖子。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