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1月13日《康熙字典》成书

  

1710年4月8日,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谕令编纂《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是集朝廷之力编写的一部字典,全书依据明朝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两书增订而成。整部字典以214个部首分类,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来。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部首检字多用于查常用字,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广”部,在“寅下”5页。“隶”为8画,再到“寅下广”部8画里可以查到“康”字。为方便部首检字,民间还流传一首“查字诀”: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笔画检字用于难字查检,如查“民”字这样的单体字,不知道其部首,可依笔画检字表。“民”为5画,可以在5画中查到。古人所说的部首和现在不大一样。现在是先取左边后取右边,先上边后下边。古人把一个字归入某个部首时,考虑的是该字与哪个部件的意义相关就归入哪部。比如“颖”字,它归入禾部,因为颖是麦芒,与禾苗有关。而“颍”归于水部,因为它是河流名。

《康熙字典》里面的注音有直音和反切。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如“筹,音俦”。反切是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取第一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韵母及声调,合成新的音,如“毛,莫袍切。”即用“莫”的声母m+“袍”的韵母ao组成新的mao,即“毛”的读音。

《康熙字典》完成后,仅在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修订过一次,由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奉旨校勘,共订正书中错误2588条。随着国内古文字、古籍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发现《康熙字典》存在很多错误。如字头重出、注音失误等。2008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完成《康熙字典》292年来的第二次修订,利用Unicode国际标准中的5.8万个字符,在字形方面首次对《康熙字典》中1.3万多个字头进行了共计两万多项增补和修订,并针对其原有的字头,逐字进行了异体字的字际关联工作,使这部修订版同时可作为异体字字典使用。

现如今,《康熙字典》已被世界数字图书馆所收录,多种版本的《康熙字典》也能在各大图书馆各大书店里见到。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的人现在都可以查询《康熙字典》。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