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清朝挨了一枪值1亿两银,是卖国还是救国

前不久,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在土耳其被刺杀了,尽管土耳其政府百般解释,这是一起恐怖事件,并非土政府所为。但不管怎样,还是让俄土本就冰凉的关系更是学上加霜,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每当两个国家关系敌对和紧张时,一些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一些意气奋发的热血愤青,就会铤而走险,刺杀对方的使者,以显示本国本民族不会屈服、反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然后这些看似英雄的壮举,其实是些极其不理智的行为,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当属一战前的“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想吞并塞尔维亚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论实力奥匈帝国也远远在塞尔维亚之上,当时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借口,结果塞尔维亚的愤青普林西普用枪刺杀了在萨拉热窝检阅演习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这起看似英雄的壮举,并没有拯救塞尔维亚,没有阻止奥匈帝国侵略塞尔维亚的脚步,反而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乘机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刺杀裴迪南

(图)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翻开中国近代的历史,也有使者遭遇暗刺的经历,其中清末重臣李鸿章赴日本谈判,挨了日本愤青的一枪,就是典型的遭遇暗刺的事例。日本愤青的这一枪险些让李老头丧命,当然这一枪可是价值连城,让大清政府和清朝足足剩下一亿两白银,事件的经过还要从1894年那场战争说起。

1894年,农历甲午年,明治维新后准备了近三十年的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把矛头指向了逐步衰落的大清国,于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大清国由于朝政腐朽,国势衰弱,再加上准备不足,实力不济,轻敌等众多原因,结果在总吨位、数量占优的情况下惨败,大清历时数十年、花巨资精心打造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全国震惊,就连我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都深感意外。

不得以,战败的大清国只得派使臣远赴日本投降议和。时为直隶总督兼军机大臣的李鸿章担当了这项极不光彩而又无比艰巨的任务,成了与日谈判的大清政府全权代表。

日本代表凭着甲午大胜清政府一战,因此狮子大开口,除却割、地通商外,单让清政府赔款军费一项就3亿两白银,这可是把清政府往死里逼,要知道大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即便如此,日本的愤青依然不依不饶,几百年来好不容易战胜了中国一回,大大助长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日本愤青们反对日本政府与清政府议和,要求日本与中国血战到底,把中国彻底打败,打服。

为了阻止谈判,日本愤青还对清政府的谈判全权代表李鸿章进行了刺杀行动,结果李鸿章被日本愤青打了一枪,险些丧命。这可是非常不地道的行为了,双方交战还不杀来使呢,日本愤青竟然要暗杀清政府的谈判代表。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刺杀事件,却无意间帮了清政府和清朝一个大忙,挨了枪的李中堂李大人不干了,也不谈判了,嚷嚷着要回国。

这可着实把日本给吓了一跳,一旦李鸿章拒不谈判,赌气回国,日本逼清政府割地、赔款等要求就会泡汤,日本再想组织一次对清政府的战争,还得准备几十年,到时鹿死谁手,还真难预料。深怕清政府赌气不谈的日本政府只能降低要求,赔款数额由先前的三个亿变成两个亿。



▲甲午战争,日本画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一枪值亿金,李鸿章这一枪还真没白挨,足足给清政府和清朝省下一个亿,这也算是李鸿章的爱国壮举了,仅此一事,谁还敢说李鸿章是最大的卖国贼?

然而一纸《马关条约》就将这一切全部掩盖,人们只知《马关条约》的屈辱签订,却很少知道李鸿章在日本下关挨枪省钱。

弱国无外交,更何况你还是兵败议和,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便李鸿章再挨两枪、三枪,甚至丧命,清政府依然要忍辱负重,继续同日谈判,依旧逃不脱割地、赔款、通商……的命运,也终究逃不脱被众多列强任人宰割的下场。

李鸿章也真是晦气,因签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个近代不平等条约,成了中国近代最大的卖国贼,受到了国人的唾弃和谩骂。

不过说实话,把卖国贼的帽子全扣在李鸿章头上,把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责全怪在李鸿章身上也有些不公,即便李鸿章是负责谈判的全权代表,但也只是大清的代言人,大清的真正掌舵人还是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

即使拿李鸿章最让人诟病的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来说,李鸿章固然有错,他也的确存在私心。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日益腐化,在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启用有实力的汉族地主,这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开始委以重用,他们募兵操练,帮办洋务,镇压起义,在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李鸿章也接受清廷安排,督办海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最强,也是李鸿章最为倚重的力量。

某种意义上讲,自己一手打造、经营的北洋水师,时间长了就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这是李鸿章在清廷获得地位、受以重用的政治资本,李鸿章又可以以维护、扩充、更新等理由从清政府获得经费,自己又可以从中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而一旦北洋水师没了,这些都将失去。

所以从这点上讲李鸿章不愿冒险让北洋水师再战。但李鸿章深知,即使继续让北洋水师同日本海战再战,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最终也会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图)《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经黄海一战,北洋水师的致命短板早已暴露无遗,由于海军经费本身就少,又是被克扣,又是被挪用,又是被中饱私囊,用到实处的寥寥无几,技术得不到更新,弹药得不到补充,设备得不到维护,与日本海军的战斗力相比已远远落后,与其出海被消灭,还不如躲在港口基地里,或许还会幸存。

避战自保不仅仅是李鸿章的个人意愿,也是清政府的无奈之举。

就连李鸿章战败后自己都说,洋务了三十年,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不过是徒有虚名的纸老虎,貌似庞大,实则不堪一击。

甲午一战,李鸿章被清政府推在最前台,背负了甲午战败的黑锅,也成了国人口诛笔伐的“炮灰”,成了人们眼中近代最大的卖国贼。

爱国者也好,卖国贼也吧!

屈辱的历史已成过去,如今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大国雄起的路上,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的驻外使者和代表们也真正可以挺着腰杆,抬着头颅做人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