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复合装甲!中国古代甲札式拼接头盔:兜鍪

中国古代将军人所戴之头盔称为兜鍪,又叫鞮瞀或者胄,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考,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四种,中国甲胄的璀璨瑰丽有一大半要应在这个“胄”身上。

中国头盔已出土实物的最早年代和皮甲一样,都是商代。在那个时代,冶铁技术还未发明,所出现的铁器都是简单加工的陨铁。通过出土皮甲反推,商代制革工艺也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部都是由青铜浇铸而成。

如果将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盔、殷王廪辛墓青铜盔和殷墟出土的另一顶青铜头盔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这三顶不同年代的头盔在款式上非常接近。三顶头盔全部在前额装饰有饕餮纹,而且汉字中的“胄”字与这三顶头盔惊人的相似、头上一点代表盔顶的翎管、上面的田字代表额前的饕餮、下面的月字代表盔体护颊。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墓出土的商代饕餮青铜胄

▲安阳殷墟青铜胄

▲另一种饕餮青铜胄

西周青铜头盔变得形制简单统一,摒弃了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应该是为了便于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

▲西周青铜胄,简化了样式便于铸造,属实战胄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征伐,有力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纽而后在下颌打结固定。到了战国时期,皮胄和铁胄开始出现。战国皮胄为多片组合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它们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四大部分,由丝线连缀成一个整体,盔型美观,贴合头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工艺水准。

▲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曾侯乙墓皮盔

1965年燕下都武阳台丛葬坑中,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了战国铁胄实物。这顶胄由头顶圆片和八十八枚矩形铁制札片以上压下的方式编缀而成,将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它的保护之中。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甲胄已经达到生产化和实战化,在此后数百年里,这种札甲胄一直顽强存在于中国军队中。

▲燕下都铁胄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六国。在以前,学界曾有人因为秦军是否有胄而争论激烈。当1998年秦陵墓陪葬坑内那些如燕下都铁胄一般,以石片叠压连缀而成的石胄实物现世后,这种争论才告一段落。“秦军无胄”的观点,可能来自于战国策士的夸张。至于为何秦陵兵马俑没有戴胄,最可能的解释是,兵马俑的原型是秦皇禁卫军,有一定的依仗和检阅作用,出于礼仪而免胄。

▲秦军石胄,与燕下都铁胄编织方式相同

1978年,在临淄汉齐王墓中出土了一顶或者说一片铁胄,胄体全部由矩形铁甲片加工成弧形编制连缀而成,以丝绦如头巾般在脑后和下颌打结固定,上不封顶,里侧有织物里衬以防磨伤头皮。在西汉初期徐州汉墓发现的铁胄状如一口倒扣的铁桶,在面部眉眼处开有矩形方口,编织方式类似于秦胄。

▲徐州汉胄

到了东汉时,军人们所佩戴的铁胄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吉林榆树县东汉墓葬中出土一顶铁胄,胄体上半部分以长条锥形铁片弯曲成弧构成一个半球体,下半部分以下缘打磨成弧形的长方形的铁片编织成护颊,头顶部位由一块杯状铁碗封口,这顶胄形状美观,在工艺上比此前的燕下都胄与齐王胄都有明显进步,晋代铁胄也沿袭了它的样式。

▲吉林东汉墓铁胄

除了札甲胄外,汉代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式头盔,它不再由小片甲札连接而是一体成型,主体部分紧贴头部,体积从下到上逐渐缩小,前端带有帽檐状突出物。别看这种盔其貌不扬,它可是南北朝时期一种流行盔式的雏形,在后来的日本,也根据此盔演化出了一种外观极似西班牙M26,名为“冲角付胄”的盔形,可谓影响深远。

▲古坟时代的“冲角付胄”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M26钢盔

前汉时代,中国头盔演变缓慢,形制稳定,铁制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种形状的铁片以札甲方式组装,一体成型盔可能由于工艺难度较高出现晚,装备少。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头盔展史的初级阶段。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刀匠沈师傅weixin:lqlssfb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