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纸牌、卷福,都有中国影子(二)

距毛尖老师上次在《上海书评》谈连续剧,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两年多来,她对电视剧的热情未减:《星你》这种老少咸宜剧她看,《黑道家族》这种黑色幽默剧她也看,对红遍全球的“卷福”熟络,对相对小众的天海佑希也熟络。作为电视剧爱好者,作为旁观的局内人,她仍在海外流行剧里观察着中国人的想法。当然也有遗憾:“今天能看到的连续剧越来越多,但就影视生活而言,我们的屏幕是‘越来越窄’了。”

续上文《星星、纸牌、卷福,都有中国影子(一)》

问:英剧这几年被贴上的一些著名标签,除了“英剧崛起”,还有“腐”的情色消费,英剧这两年“腐”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舆论制造出来的,还是在迎合舆论?

毛尖:“腐”并不是英剧的专利,这两年,美剧日剧都有,就连国产电视剧也有意无意给主人公各种“腐”利,像《赵氏孤儿案》中,屠岸贾对程婴多好,几次救命之恩不说,还有一片柔情只有程婴能懂,搞得无数网友在论坛上欢呼:让屠叔和程叔在一起吧!其实,随便在百度天涯这些论坛上浏览一下,就可以感受到腐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腐”成了通俗文化的一种新动向,而且是跨文化的。我不觉得这种倾向完全依靠观众的意淫。就拿《神探夏洛克》来说,剧组卖腐的动机简直昭然若揭。很大程度上,这当然是为了讨好大众趣味,在不真正触碰禁忌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逾越”的快感。不过,“腐”也会和社会文化话语纠葛在一起,比如前阵子的日剧《不结婚》,就用有点“腐”的形式来讲女性独立的话题。当然,“腐”通常是描述男性故事,蜜糖化了的兄弟情。我的意见就是,腐一点是挺有趣,像美剧《妙警贼探》,像第一季的《神探夏洛克》,但泛滥了,装饰性了,反而显得薄情。现在电视上的“腐”根本不稀奇了,用我的朋友罗萌的话说,这已经成了电视剧界一种新的保守主义。

问:还有一个, 英剧的名著改编为什么一直有生命力?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连续剧每次翻拍都招来骂声一片。

毛尖:如果国产连续剧的改编也能像英剧一样节制,一个《傲慢与偏见》拍六集,一个《理智与情感》做两集,一个《劝导》做一集,那么国产剧改编也会一直有生命力。可是现在,一个短篇《倾城之恋》弄成三十六集,活生生在张爱玲的故事里加入《上海滩》《青春之歌》和《金粉世家》,弄得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生壮阔得跟林道静和○○七一样。说起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改编经典,但像我们这样为所有的名著女主人公标配三个以上追求者,为所有的男主人公标配一段伤心欲绝的感情前史的,还真是不多见,积累到现在,估计也可以创立一个国剧标配体了。

问:从前有个电视剧的鄙视链,大概是,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现在看,日剧好像彻底沦陷了,您怎么看?还会去看《半泽直树》这种日剧里红的剧集么?

毛尖:这个鄙视链我也听说过。英剧、美剧和日剧我都会看,韩剧看得比较少。这几个国家的电视剧确实都很风格化,所以才能占据主流市场。就我个人的经验,如果想看政治剧或者没下限的搞笑剧,就去英剧里找。如果追求速度牌、技术牌的犯罪刑侦剧,美剧是个好选择。不过美剧无论是罪案剧还是温馨肥皂剧,骨子里都是实打实的维稳。对日剧,主要是大河剧,我还蛮有好感的。大河剧的国家宣传做得真是好,太值得我们的历史剧学习了,你看他们拍丰臣秀吉,决不会在他个人风流上多盘旋,而我们呢,动不动让曹操想小乔。与此同时,日本的流行剧在美学上也一直还有相当吸引力。当然,你说的这个日剧的瓶颈状况,我也感受到。我觉得可能跟TVB这几年的低潮情况有点类似,演员的断层很明显。现在日剧里的年轻演员,无论男女,演技出挑、令人过目不忘的非常罕见。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年演员承担的顶梁柱角色越来越明显。堺雅人在主演《半泽直树》之前,当了好多年绿叶,现在终于开花了。女演员里天海佑希也不是吃青春饭的。像木村拓哉这种常青树就更不用说了。中年演员撑场面可能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剧类型的变化,偶像言情好像少了点,奋斗片多起来了。我觉得还是有可看之处的。

问:除了我们接触比较多的英剧、美剧、韩剧,相对小众的泰剧或是其他剧里,有什么亮点么?

毛尖:青少年时代如痴如醉地看过一些苏联和朝鲜电视剧,印象最深的是《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那真是好看又崇高,是我们国产剧《潜伏》的教材。后来风靡过的有巴西的《女奴》,印度的《阴谋与爱情》这些电视剧,但现在基本是美剧英剧日剧韩剧的天下了,所以,就影视生活而言,我们的屏幕是“越来越窄”了。至于我个人,也算是普通观众吧,基本上也就看那几个主流剧种。泰剧在新马泰旅游的时候看过,觉得演员很漂亮,但剧情上似乎比较依赖其他国家电视剧的一些当红戏码,比如韩剧。我听不懂泰文,盯着看一会居然也能看懂,并发现女主角模仿的是宋慧乔。泰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电视剧创作却好像缺乏在地性,有点可惜。当然也可能是我接触的太少。台湾的电视连续剧擅长青春和怀旧,美学上也是可圈可点的,比较精致和温柔。比如《光阴的故事》,适合文艺小青年看。

问:还有一个对我们影响很大的类型,港剧。港剧是和最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类型,今天看,也是衰落最厉害的类型。按照您的说法,香港电影需要扫煽情、滥情的软毒,香港连续剧的问题又在哪里?

毛尖:我没那么厉害也没这个胆量敢为香港电视剧把脉。不过我感觉香港电视剧的问题不能只在港剧的脉络中谈。这就像,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东西会把出租车上的广播电台给取代了,直到嘀嘀打车出来。这原因能在广播电台本身找吗?当然,回到香港电视剧本身,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就像前面说到的日剧,剧本荒是个问题,演员断层也是个问题。我们这一代,都在少年时代被港剧弄得欲仙欲死过,《上海滩》里周润发的造型,曾经出现在青春期的所有教室里,三十多年过去,周润发还在银幕上。这是问题。而香港电视剧的“不思进取”,也堪称业内大问题,用陈启泰的话说,TVB就是“专注流水线三十年,三十年无进步”。不过,业内归业内,香港电视剧要东山再起,重返光荣的《霍元甲》或《射雕》时代,肯定不是业内自己可以决定的了。

问:距您上次在《上海书评》谈连续剧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这两年来,国产电影一再让观众失望,似乎也没有再出现那么多《士兵突击》型的主旋律连续剧,那么,呈现生活和信仰复杂性的责任是由哪些连续剧在承担呢?您觉得国产连续剧的旋律又有什么变化?

毛尖:是啊,好久没看到令人激动的国产连续剧。当年《暗算》《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出来,为国产电视剧拍到手掌红,这两年有什么呢,我还真有点想不出来。不过关于主旋律,今天来看,与其说在《士兵突击》里,倒不如说在《北京爱情故事》中,虽然后者旋律得有问题,旗帜鲜明地站在高帅富的立场检阅人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谈到生活谈到政治,网络上举的例子更多的还是来自美剧英剧日剧,而我个人觉得,在这样一个影像播放全球同步的时代,你所谓的呈现生活和信仰复杂性,显然已经变得更为复杂。当大家把美剧《纸牌屋》和《潜伏》同样视为办公室政治和政治腐败案例,把《甄嬛传》和日剧《笃姬》同样视为后宫政治和办公室政治,如何在其中缕析出中国人的历史和信仰,好像已经不是单单国产电视剧可以说了算的事情。这就像,我们开头谈到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剧完全镶嵌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们说起“都敏俊xi”,那亲切宠爱的语调说的完全不像是一部韩剧,所以,有时候,与其在那些没有什么收视的国产剧里寻找中国人的生活,还不如在流行的海外剧中去观察中国人的想法。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就像那架至今不知下落的飞机,呈现了一个伊朗人最颠沛流离的人生:这个伊朗人用意大利护照在泰国通过中国南航网站买了马航的票,准备飞往中国转去德国,最后消失在了越南上空。世界政治如此互相缠绕,世界影像也会越来越互相缠绕。

(作者: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