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极度泛滥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借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草船借箭,不仅仅折服周瑜,更为赤壁之战大破铁索连船提供了火箭这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跨界与融合使借鉴别人的间接经验成为了工作生活的必须。只是这一次,我们需要智慧的“借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甚至是知识极度泛滥,一不小心就会“中箭”。现下的确有不少借见的误区。

误区一:非名人名企不借

移动互联网时代,名人的一言一行,名企的规章制度,随时都会被人PO到手机上,朋友圈里。从衣着到言行,都会引起大家的模仿和传播。而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常常把眼睛盯着行业领头羊,各种学习标杆。不知道如果三国时期,吴蜀都学魏将会是什么局面。

其实,学名人名企对于大多数人是没有用的。

首先,任何人或组织取得超出一般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付出同样努力的人或组织的比例,远远要高于最后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或组织。失败只需要一个因素,而成功需要万事俱备,加上东风,这是难以模仿的。

其次,不同的人和组织,自身的优劣势都是不同的。对于标杆的盲目学习往往与自己成长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

第三,一座山只有一个山顶,而站在山顶上的人永远只用少数。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在一定的领域内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借见不能盲目追求名人效应。就象当年,如果谁第二天再开着装满草人的船趁着大雾去曹营,恐怕就有去无回了吧。同样,对射来之“见”我们不能仅看是源于名人名企,我们就接纳。而应着自身的需求,选中肯的,适合自己,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反而更能持续的提高和发展自己。

误区二:非热点热词不借

追热点热词,是时下不少人“借见”的习惯。他们认同“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但是他们却忘记了,风再大也不能改变猪的事实,猪多了便挡住了风,最后大家都要摔下来的事实。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原因吧。

比如说,14年冬天“白银时代”在万科嘴里说出来的时候,被各种热炒成了热词。但是,万科14年全年销售业绩为2120亿,16年前11个月已经实现了3389亿;而恒大从14年的1376亿到了3471亿。在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在研究钱不好挣了怎么办的时候,贪婪的已经在跑马圈地进一步扩张了。

当然,大家也大可不必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知道,世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不进则退这么简单。只是我们需要琢磨的不是其本身,而是这些热点热词的从哪里来?为什么热?能热多久?以及对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来一番求甚解。

因此,借见需要求甚解。如果当年三天内没有大雾,或是曹军射来的是火箭,再或是曹军派出水师来战,无论哪一点没算计到,都就不好玩了。正是孔明解天文知大雾之天,知水利知顺流而逃,知四更天曹军兵将睡得眯糊来不及仔细考虑,才有可能取得可能。同样,对借来之“见”大家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深入了解其背景和发展周期,才能真正发挥借见的优势。

误区三:非专家大咖不借

如今学习成为时尚潮流,连知识付费也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付费看各种直播,听语音分享,甚至是订阅大咖的文章和在线课程。只可惜很多人看多了,听多了,学多了后不但没有受益,反而还迷糊了。

制造业的人都明白质与量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生产资源和条件下,产量与品质是一对平衡,提升其中一个就需要牺牲另一个。而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一件产品从数量角度说超通用,就越是难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这个原理也适用于知识产业——匹配个性化需求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干货;人人听上去都挺有道理的就是鸡汤。然而鸡汤并不能包治百病。

草船借箭,借的必须是弓箭,如果曹军射来的全部是弩箭,那今天少了个典故多了个笑话了。专家大咖的确见多识广,归纳出来了道理。但是从道理到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只有匹配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适应自己的发展阶段,并能够真正被应用的方法、工具和资源才能真正唯我所用。

心得:用熟巧悟真借见

阿Q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因为借来的书有归还的压力,反而成了读书的动力。同样,借见,既然是借来的别人的观点,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甚至与“己见”相融合贯通,自成体系。

实践是检验借见质量的唯一方法。因此,成功借见的关键在于匹配。当我们借到了与自己需求相匹配的见时。我们就能够做到:

用:立即可以从当下学起,从当下用起,最好直接可以形成行动方法,或者把相应的表单、工具、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用了才能促进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层面同时转化,发生切实的改变。

熟:用得次数多了,就会日渐娴熟。不间断重复21次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习惯,1万小时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专家,5万次动作重复能够形成肌肉记忆。熟能生巧。

巧:是基于熟练的突破,就能够从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取得更快更好的结果。

悟:举一反三,推己及人,把前面的过程再应用于其他的任务与领域,从中悟出道理。这样,就不仅自己从借见中受益,也能向他人借见了。

借见小技巧,累积大知本!